寻塔记⑤丨武陟有一座佛祖真身舍利塔,被黄土埋了4米生辰成谜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河报 作者:张丛博 许俊 梅志刚 发布时间:2020-02-03 00:00 浏览次数:

 每一次寻塔之旅,都像是拜访一位仰慕已久的老前辈。

古塔如人,身世背景、人生境遇的不同,塑造出容颜、气质各异的生命个体。古塔又不同于人,任世事变迁岿然不动,依靠足够的生命长度,沉淀出独一无二的灵魂。

寻访武陟县妙乐寺塔,是让兴奋又期待的一站,因为它是一座佛祖真身舍利塔。据重修妙乐塔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

启程前,手机导航输入目的地,终点却指向了武陟县大虹桥乡的一个村庄。不在名山之上,也非重镇之中,这座大名鼎鼎的古塔,居然安家在乡野之地?尚未动身,脑海先浮现出隐士高人的形象来……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7535801.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红墙内的妙乐寺塔)

【古塔名片】

妙乐寺塔,原名佛祖真身舍利塔,后周显德二年(955)重修,为十三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内部中空,底面边长9米,通高34.19米,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大型砖塔之一。塔刹为铜质鎏金,所有构件为一次浇筑成型,为全国古塔之罕见珍品。

隐士之风丨遗世独立的隐士高人

沿郑云高速跨越黄河,再一路向西,过沁河大桥,穿乡过村,终于遥望到高耸的妙乐寺塔,它矗立在低矮的乡间村落里,显得些许突兀。

寺废塔存,红墙之内的妙乐寺塔遗址,曾经的大殿瓦砾无存,只留妙乐寺塔遗世独立。

明代名臣赵贞吉路过时留有一诗:洪流千古意,孤塔往来心,寂寂留双槿,花开不计春。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820164933.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妙乐寺塔)

数百年之后,物是人非,曾经相伴的木槿早已化作春泥,半凋零的银杏为今人所栽。倒是诗中那孤寂的意境依旧,秋风乍起,黄叶簌簌。

武陟县城远在东北7.5公里之外,气势非凡的古塔,离群索居,低调地安居于怀川平原之上,俨然名塔之中的隐士。有道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自在即佛国。

隐士境界有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安身乡野的妙乐寺塔,是小隐吗?

其实不然。在到达妙乐寺前,会路过一个北枕沁河大堤的村庄,路旁那座规模不小的城隍庙让人诧异。细一打听,原来村名叫老城,曾是武陟古县城,始筑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835762644.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古县城图)

眼前的妙乐寺塔,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在隋唐塔的基础上重修。武陟县妙乐寺塔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郝小红介绍,妙乐寺塔正位于古怀城外之西南隅。看来,如今的僻静乡野,也有过车水马龙的喧嚣。

人生代代无穷已,妙乐寺塔如沁河之上的明月一般,见证着武陟城的沧海桑田。与寺毁塔存的命运相比,城废塔存更让人唏嘘。

夹在沁、黄二水之间的这片土地,饱受水泽滋养之恩,也难逃洪灾肆虐之难。历史上多次洪水淤积,将妙乐寺塔塔基掩埋了近4米深。古县城更为悲壮,抗日战争时,遭日寇炸毁,而后县署迁址,有着1317年历史的城,竟成了村,城隍庙亦为当代重建。

幸运的是,妙乐寺塔还在坚守。那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的唐风,倔强地抵抗时光侵蚀,铭镌下这片大地上的繁华荣光。

生辰之辨丨最早的妙乐寺塔应建于汉代?

兴一番千古之叹后,再来寻三个千古迷思:古塔地宫藏有舍利吗?妙乐寺塔的前身究竟建于何时?这座舍利塔又为何选在这里?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802748695.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听闻舍利塔,人们的视线会不自觉地移向地宫。可当来到塔前,满心好奇的你要失望了,南侧的拱券门已埋于黄土,只留券额可见。同样好奇的还有一位唐代刺史,他想一探地宫的虚实,命人挖掘,结果地宫中突然涌出一股大水,吓的赶紧把地宫封闭。

地宫之谜就此埋在了黄土之下,同样尘封的还有古塔生辰之谜。

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887852134.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绕塔的人)

为供奉佛祖舍利而建塔,说明妙乐寺塔的前身,或可上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

这座五代妙乐寺塔本就出身不凡。史载,后周显德二年重修之时,恰逢周世宗柴荣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全国三万余所寺院被毁,妙乐寺塔因为是敕额者得以幸存,并予重修。

既然皇帝早已赐给寺院匾额,建塔时间还得再往前推。唐高僧释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内有文隋怀州妙乐寺塔,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据文献记载,当时是五级白塔。

来到公元二世纪的晋朝,著名的美男子潘安曾在怀县当了一年县令,他留有一诗云:感此还期淹,叹彼年往驶。登城望郊甸,游目历朝寺。郝小红说,潘安登城望向郊外的,便是这座妙乐寺。

妙乐寺是因塔建寺。有学者考证,最早的妙乐寺塔应建于汉代。其早期的雏形是印度窣堵波风格,即半圆塚状的覆钵式塔,这也是佛塔传入中国之初的模样。

有了生辰,自然要关心出生地。为何选在这里建塔?这道难题,讲解员王佳选择用美丽的传说回答:19颗舍利传入中国后,妙乐寺塔所在地的上空突现七彩祥云,如来佛祖乘坐金色孔雀出现,并伴有天籁之音,皇帝遂下旨在此建塔……

神秘色彩的故事,当然打消不了较真的访客,这时郝小红搬出了千年古县的历史:

武陟自古为怀地,夏为覃怀,周称怀邑,秦置怀县,隋开怀州。两汉和魏、晋时期,怀县是河内郡治所,县城就在今大虹桥乡所在地。汉光武帝刘秀,攻打霸占洛阳的王莽时,曾在此建立行宫怀宫,怀县遂有怀都之称,而妙乐寺塔就位于京城驿道旁朝向洛阳方向。

如此看来,妙乐寺塔在此安家,顺理成章。

妙乐之名丨大音乐家朱载堉曾捐资修塔

考证完生辰籍贯,接下来该琢磨妙乐之名了。

王佳又开讲新故事了——“妙乐,是因为有缘人虔诚绕塔时,不经意间,耳畔会传来一种美妙的音乐,或是木鱼声,或是钟声,飘忽不定,稍纵即逝。等你明白过来时,周围什么都没有。

随后,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发散讨论。妙乐一词是古西印度国的国名,也不妨碍当作奇妙的音乐来解释。妙乐寺的,说成是音乐的乐(yue)也对,说成是快乐的乐(le)也不错,音乐不就是让人身心欢悦吗?

妙乐寺塔的历史中,也确与音乐有不解之缘。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938172468.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石碑)

塔前立有一通明崇祯二年如来佛像碑,融楷、篆、画为一体,堪称三绝。如来立佛画像,以阴阳线刻、减地刻交替的手法,寥寥几笔,人物神态饱满,平易祥和。书画由周万书所作,姜玲雕刻,当地有周不写,姜不刻的顺口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碑后镌刻的捐资名册,落款却为泥水匠,不禁为默默付出而鲜有留名的古代工匠鸣不平。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938699490.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石碑上刻着的泥水匠”)

在这位泥水匠刻下的名单里,有让国郑府世子六个字。据考证,正是朱元璋第九世孙布衣王子朱载堉,这位大音乐家首创十二平均律,掀起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朱载堉出生于怀庆府河内县,自幼俭朴敦本,聪颖好学,早年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名臣何瑭,生于武陟,著有乐律相关书籍,对朱载堉或有启蒙之功。捐资修塔的朱载堉,一定来过妙乐寺,那耳畔飘荡的古寺梵音,是否对其音乐创造有过启发?

妙乐寺遗址还留存有一座宋太平兴国六年巨型石经幢,高7.8米,由13个部件组成,如此高大的经幢,全国罕见。经幢上的乐伎石雕,异常精美,敲鼓,吹笛,旋舞,栩栩如生。佛国净土极乐世界,少不了妙乐相伴。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963414293.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经幢上的乐伎石雕)

德国诗人歌德说:我把建筑称为固化了的音乐。建筑能对人的意念产生的效果,堪比音乐。妙乐寺塔13级密檐叠涩塔体,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优美,这种建筑节奏与音乐韵律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苍穹下,古塔前,闭目倾听,指尖拂过的清风,耳畔传来的檐铃,令人心境空明。不知谁吹起了武陟黄河泥埙,埙音虽悲,却心有旷达,它为天之辽远而发,为地之浑厚而鸣。

在妙乐寺塔的注视下,千里沁河在此汇入万里黄河,而这并不是沁河的消失,因为浩瀚的大海里,肯定有一层波涛属于沁河。那没于层层黄土之下的昨日时光,又何尝消失过?

https://rmfile.dahe.cn/image/jpeg/20191122/1574387978191407.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thumbnail/600%3E/format/jpg

(王双印油画作品)

艺术家说丨王双印,青年油画家。

第一眼看到这座塔,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厚重,雄奇而耀眼。人站在塔下是那么渺小和无足轻重。这足可以看出来上千年前古人对圣贤的敬畏和尊崇。作为一位画家来说能用今人眼光感受古人之力,用画笔与古代圣贤能士建立沟通是多么幸运与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