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擘画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为黄河治理保护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主动融入和服务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既是郑州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重点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将“四大历史文化片区”、文物安全暨保护利用“双百工程”等重点项目融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任务书和路线图,破解影响文物事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瓶颈,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构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国家黄河文化展示主地标城市,为加快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让中原文化更加出彩强化文化引领支撑。
一、充分发挥郑州在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是郑州是黄河文化起源形成的核心地区。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也是总书记指出的全国十个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城市之一。黄河沿线从源头青海省到末端山东省,大致分为青海、甘肃河湟文化片区,内蒙古河套文化片区,山西、陕西、河南中原文化片区,山东齐鲁文化片区。其中,郑州地区的文化核心主题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主线和华夏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郑州地区是黄河沿线文物分布典型密集区。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黄河文化孕育的华夏文明绵延至今。郑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6处,国保单位数量、世界遗产数量、重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均位于黄河沿线9个省会城市首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中遗址类占比25%,郑州地区古遗址占比29%。郑州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体现了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由石器时代走向国家文明的门槛阶段,充分印证了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黄河文化主干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核心重要地位。
三是郑州是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核心文化集聚地区。黄河历史上改道、泛滥1500多次,使得防水患、治水害、兴水利,历次黄河治理,孕育了中央集权在郑州地区的萌芽,促进了中原文化向外传播广泛度,提升了文化辐射力。“禹传子,家天下”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史记》所载的“禹都阳城”,考古证实就是登封的王城岗与阳城遗址。郑州所在的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以生产、生活器物为主,明显区别于周邻地区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三星堆遗址等出土大量宗教、祭祀类玉器和大型青铜器。郑州地区大量丰富的文化遗存充分反映出郑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萌芽了国家文明、城市文明和最初的国家形态,代表中华文明之魂,在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具有突出的综合优势。
二、郑州构建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基本构想
立足郑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在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中的突出价值和地位,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一带三核”为抓手,以“六个一”项目为载体,构建“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考古科研体系、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主线展示体系、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宣传弘扬体系”三大支撑体系,打造国家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一带”,指沿黄河形成的沿黄文化带,主要展现人类起源文化(洪沟遗址等)、最早的天文现象(青台遗址、双槐树遗址等)、早期聚落文明(花地嘴遗址、大河村遗址等)、早期城市和国家文明(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西山古城址等);“三核”,指以“天地之中”嵩山为代表的“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故里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六个一”:即一馆(黄河国家博物馆)、一会(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一道(国家黄河步道郑州段)、一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线路(沿黄文化历史旅游线路)。
目前,已启动四项重点工作:一是筹建黄河国家博物馆。市政府与水利部黄委会联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宣传部部长和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统筹做好前期筹工作。二是筹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推动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搭建黄河流域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等古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平台,构建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宣传弘扬体系,讲好“黄河故事”。三是加快推进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工程建设。成立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先后2次召集相关市直单位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初步规划占地近2000亩,投资28个亿,今年6月开工建设,2021年底建成开放。四是筹办“2020第九届博博物会”。与中国博协加强沟通,组建组委会、执委会和筹委会架框,强力推进工作。五是筹办第十三亚洲旧石器年会。
上月底,市委召开的第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就高标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率先作出示范,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下步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推进。
三、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工程
一是启动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规划建设。邀请李伯谦、朱自煊、刘庆柱、王巍等四人著名考古学家担任顾问,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组成专家团队,认真梳理全市文物资源,启动郑州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同时,邀请国内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刘庆柱等召开《黄河文明标识体系展示区暨郑州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专家论证会,进一步理思路、找定位、明举措,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言献策。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和省政府文件精神,研究制定《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近期将出台,确保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精神落地生根。积极谋划构建“大博物馆”管理体系、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体系、考古研究机构体系,实施一批在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中具有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意义的重点工程。
二是持续抓实“生态保遗工程”。2019年市政府印发《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100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目前已开工22处、建成开放24处,已拨付和计划财政奖补资金4.21亿元。新华社2019年9月15日第3378期《国内动态清样》以“郑州以生态绿化方式保护古遗址”为题宣传报道后,省委王国生书记,省委常委、市委徐立毅书记,王新伟市长先后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思路和要求。王新伟市长2次亲自主持召开全市文物安全暨保护利用“双百工程”推进会,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三是重点实施百家博物馆群落工程。2019年,市政府研究出台《郑州市博物馆事业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扶持办法》,计划三年内全市建设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在航空港区苑陵故城、惠济区大运河文化片区、中牟绿博园片区、高新区双湖片区规划建设四个博物馆聚落,16个县(市区)积极建设“1+2+N ”模式专题(特色)博物馆,全年共开建博物馆48个。同时,推进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城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项目建设,抓好郑州运河遗产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改扩建、南水北调博物馆建设、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北伐战争纪念馆、樱桃沟早期人类起源遗址博物馆建设。2019年成功申办“2020第九届博博会”,市政府与中国博协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定于今年9月中旬在郑州举办。
四是稳步推进四大历史文化片区建设。目前,商都历史文化区,商代都城城垣遗址公园环境提升工程项目一期施工主体完工,宫殿区遗址公园、郑州城隍庙恢复历史格局项目立项手续和施工图编制已完成。古荥大运河片区,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陈展去年9月29日正式开馆,纪信庙景观环境提升方案、运河遗产博物馆项目实施范围内拆迁补偿工作已完成。二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第二砂轮厂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第二砂轮厂旧址办公楼及橡胶车间保护方案》《第二砂轮厂旧址保护利用方案》已编制完成。百年德化片区,二七纪念堂“百年郑州”陈展去年国庆前正式开放。
五是持续深化考古前置改革。加强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各类空间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严格审核拟招拍挂土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全年共签订协议369个,出具《拟出让土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意见书》321份、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备案意见书223份。部分县(市)启动考古前置改革。做好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全年共勘探、发掘面积1448.万平方米,发掘项目135个,发现清理各时期遗迹6156处。去年3月份,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在郑州召开全国首届土地出让考古前置工作研讨会,研究决定两部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郑州考古前置改革经验。
近些年,郑州市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但也有许多不足及提升的空间,恳请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继续给予大力支持,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给郑州文物事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