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让文物成为城市新“亮点”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洛阳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作者:洛阳日报 编辑:徐阳光 发布时间:2020-06-12 00:00 浏览次数: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洛阳历史文化遗产丰厚,那些留存至今的文物,是其中尤为生动的一部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一个城市来说,留住历史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近年,洛阳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让文物成为城市新的“亮点”“看点”,也为我们日益美好的生活增添色彩。

顶层设计,一以贯之留住文脉

构建“华夏之源、河洛之根、丝路起点、运河中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前不久,洛阳市政府正式印发《洛阳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列出九大方面32项举措,从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的高度,围绕“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目标,画出了洛阳未来5年文物保护利用蓝图。

“近年,在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中,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介绍,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洛阳从顶层设计入手,一以贯之留住文脉,先后出台《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等,坚持保护优先、规划引领、展示利用、分步实施,让前人留下的文脉见证成为人们守望城市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那么文化遗产则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依托。洛阳将各个大遗址的专项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主动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更新升级有机融合,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编制完成7处大遗址的保护专项规划。如今,一座座博物馆、一处处遗址公园,已与城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为城市增添古风新韵。

保护展示,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亲友来洛阳,您会推荐他去哪儿转转?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这两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散落于大街小巷的各色精品博物馆及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天堂、明堂、九洲池等,也排在了重点推荐榜单的前几名。

在保护的基础上,洛阳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充分展示,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变身为抖音、微博拍客的“网红打卡地”。取得这样的成绩,洛阳有啥高招?

从大处着眼。洛阳瞄准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新定位,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在加紧推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方面聚力发力。以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为例,洛阳统筹推进隋唐洛阳城和大运河洛阳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致力于塑造“历史隋唐、品质隋唐、生态隋唐、国际隋唐、数字隋唐”品牌,着力加快打造国际文化矩阵。

从细处着手。洛邑古城、民主街、西大街……漫步老城街头,青石板街道、灰砖外墙,配以雕花栏杆、仿古屋檐、红柱和红灯笼,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洛阳对老旧街区实施“微创手术”提升整治,通过循序渐进的修复、活化、培育,用“绣花功夫”留住老洛阳的味道。在孟津魏家坡等地,古建筑也经因地制宜改造获得“重生”,既实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也为村民们致富增收奔小康提供了载体。

合理利用,惠及民生助力发展

目前,洛阳正加紧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促进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如何让历史变得有温度、更亲近?通过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等文旅融合方式,洛阳为历史文化遗产找到了另一种“打开方式”。在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的过程中,洛阳大力推动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并把洛阳博物馆数字馆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列为今年的民生工程推进实施,将洛阳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预计今年10月,大家就能体验到数字博物馆带来的震撼。

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不可估量。余杰表示,下一步,洛阳将加强文物合理利用,强化文旅融合,推出有特色的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博物馆旅游线路,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文创品牌,不断提升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助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