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千年文脉展繁华新姿——写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15 00:00 浏览次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博物馆里品非遗”,带领大家了解古人健康生活方式,了解传统医药及饮食非遗传承项目的前世今生;18个非遗项目上线“非遗购物节”直播带货;“遗产点亮丝路”直播接力活动生动讲述丝路文物与历史……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各地文化部门纷纷推出线上线下活动,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遗产资源灿若星河,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熠熠光彩。

延续根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今年以来,河南文化界屡屡发生令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从淮阳平粮台城址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到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再到黄河九省区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设在河南、文化和旅游部批复同意洛阳市设立“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频频传来的好消息凝聚起黄河儿女强大向心力,汇聚起笃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也进入“黄河时代”。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映照中华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遗址、揭开“最早的中国”神秘面纱的二里头夏都遗址、“丝绸之路”唯一道路遗址崤函古道……目前,我省拥有规模最大的黄河历史文化遗址群,仅沿黄地区就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个、纳入国家规划的大遗址15处。

保护好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今年5月11日在郑州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规划了清晰的“蓝图”,明确提出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实施黄河文化标识工程、实施古都古城风貌再现工程等,全力打造“黄河文化”独特标识的地标体系。同时,实施沿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保护好戏剧、曲艺、杂技、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好庙会、社火、书会等民俗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留住群体记忆,守护心灵家园。

创新创造,擦亮“老家河南”文旅品牌

杜岭方鼎饕餮纹桌面吸尘器、“一鸮倾城”妇好鸮尊盲盒、莲鹤方壶钥匙扣……6月11日,记者走进河南博物院“文创商店”看到,货架上的每一款产品都精美绝伦。“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由几十种发展到500多种了。这里的每一款产品既讲究文物元素设计又注重质量,网上卖得十分火爆。”河南博物院文创工作室主任宋华笑着说。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今年的全省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河南博物院为创意者们提供了53个文物IP素材,吸引了北上广等多地高校、文创公司报名参赛,收到有效作品2016件。“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创历届之最。”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希望通过文创大赛这一平台,让更多人走进河南博物院,用年轻人的创新创意打造更多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爆款”,擦亮“老家河南”文旅品牌。

不久前,省文化和旅游厅携手腾讯聚焦我省沿黄各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如汴绣、唐三彩、钧瓷等,打造“老家河南黄河之礼”。“未来,依托腾讯云的技术优势,从数字小程序、音乐、短视频、QQ手办、表情包、文创产品等6个方面,活化利用‘黄河非遗’,讲好黄河文化故事。”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融入生活,让“高冷”文化遗产惠民亲民

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一部分,6月6日晚、7日晚,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镇平玉雕、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等我省18个典型非遗项目率先上线“非遗购物节”,共吸引了55万余人次围观购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在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看来,我省推进非遗项目“触网”,正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最“潮”方式,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创造了一种新营销模式,有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从新郑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到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遗址,再到安阳殷墟遗址,和许多“沉睡”的历史遗迹不同,这些记录着中华文明数千年进程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它们不仅活在史书中,还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以洛阳为例,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先后实施了隋唐洛阳城的定鼎门遗址、明堂遗址、天堂遗址、九洲池遗址和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格局,还成了人们生活休闲和旅游好去处。“以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与特色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了文化旅游主导产业,改善了人居环境,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