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南阳日报 作者:李萍 发布时间:2021-01-11 09:29 浏览次数: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来自中国社科院等地的专家学者考察黄山遗址

  这一年,“考古中国”把夏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聚焦南阳;这一年,从黄山遗址到不见冢,从岩石文(岩画)到唐河湖阳象牙化石……一系列考古新发现,让我们在历史轴线的延伸中,在南阳触摸文明的源起与肇始……

  自古至今,对文明肇始的探索从未停止。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数万年数千年前的先民们是怎样一幅生活图景?文明,又是如何点亮第一束光并一路闪烁走到今天?这些答案,就深藏在那些层层叠起的文化层里,也深藏在那些我们已知和更多未知的岩石上的远古史诗里。正是考古人孜孜以求的发掘和探寻,把我们的目光一再拉长至更久远的历史深处。

  黄山遗址、岩石文(岩画)、不见冢、唐河湖阳象牙化石调查清理、西峡县旧石器考古调查……2020年,是南阳考古获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遗存、每一点一滴的发掘与发现,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文献之外的历史地理画卷,让我们一点点走近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地的专家学者考察“岩画天文台”

  黄山遗址:

  “考古中国”探源夏文明

  谁也不曾想到,黄山遗址,这个南阳城北普通的小山丘,竟藏着满腹令人震惊的文化遗存。继全国考古学、历史学界的专家、学部委员实地考察并不吝将“中华瑰宝千年一遇”“文明在宛”“独山古玉黄山天琢”等赞誉之词赠之外,2020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发布《关于切实做好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发掘研究传播工作的通知》,明确9项河南省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南阳黄山遗址入选其中;2020年11月,“考古中国”把夏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阳黄山遗址,并将其列为“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五大考古发现”之一。黄山遗址,以出土的几位“大王”、7000年前或更早的玉器、房址、墓葬、陶器等重大发现,在岁月中留下雪泥鸿爪,吸引着人们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华夏文明密码。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桐柏雷家寨考古调查

  2020年,来自黄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引发考古界、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在该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早期的手持玉钺的“大王”、玉石工匠墓,独山玉钺、玉斧、玉铲等仰韶文化早期的礼器,以及生产工具、玉石器、独玉原料,大量的房址等遗存……这些重大发现可将我国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事实上,黄山遗址距离独山玉产地——南阳独山约3公里,而且,就在1959年,黄山遗址就出土有独山玉制品,其中一件玉铲比其他常用玉铲大若干倍,推测可能是用于祭祀的某种特殊器物,被称为“中华第一铲”。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玉器制作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独山出玉,黄山制玉用玉,黄山遗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黄山遗址揭露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出一批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与玉石器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长方形“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工棚式建筑,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活动面多处、祭祀坑、瓮棺葬;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钻、刻刀、磨墩石质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考古发掘确认了黄山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集加工、交流玉石器为主的(玉石器制造基地+港口)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关键时间为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

  南阳当地专家研究认为,这里不仅是一个大型中心聚落遗址,还有可能是华夏“首都”。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不见冢”车马坑

  岩石文:

  文明探源的石上密语

  如果不是南阳一批地方文化专家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些散落于南阳各处的岩石文(岩画),想必还沉寂于荒郊野外,激荡不起什么令人炫目的浪花。正是这些人孜孜不倦的考古探寻,让南阳岩石文(岩画)在文明探源上的重要意义得到一步步凸显。2020年,南阳岩石文(岩画)研究的一大重要发现,当属卧龙区谢庄镇田营村的远古时期“岩画天文台”。而具备类似天文观测功能的岩石文(岩画),在鸭河工区、方城、唐河等地还发现有十余处。

  2020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天文学史专家孙小淳一行到田营村实地考察被当地称为“日月祭祀坛”的岩画。这块古岩画雕刻在一块稍有坡度的岩石上,最显著的地方是位于北端的圆盘状雕刻,由内外圆组成,内圆面稍高,形成内外圈之间的凹穴圆环。根据初步的观察与分析,孙小淳对这块古岩画的性质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测:这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天文台”,其圆形结构具有测定季节和时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种日晷,天文意义极其重要。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不见冢”出土的陶俑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不见冢”出土的铜匕首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黄山遗址玉钺

  远古时期“天文台”的推测,让中国史学界、考古界、天文界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南阳岩石文(岩画)上。岩石文(岩画)在南阳区域大量存在,在鸭河工区、方城、南召、卧龙区、唐河等的浅山丘陵地区广泛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类型齐全,自成体系。南阳岩石文(岩画)的探索与研究,始于2009年3月,当时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方城籍考古学者马宝光回乡探亲时发现当地有大量凹穴岩画。时任方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白振国立即组织力量开展普查,在方城13个乡镇境内发现岩画2000余处。而当年9月,国内岩画学权威学者云集方城举行岩画专家报告会,自此确立了南阳岩画在中国岩画学范畴内的独特地位。2012年始,仅在鸭河工区境内就发现近万处岩石文(岩画)遗址遗迹。2014年在鸭河工区召开的“中国南阳鸭河工区·世界岩画研讨会”上,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纳里克称赞“鸭河工区数以万计凹穴的岩画群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壮观,当数世界之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丰碑”。2019年5月份,学部委员宋镇豪等专家学者认定,南阳大量存在的岩石文,是中华文明初创期的文物遗存,蕴含着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重要信息。那次学术会议,确立了南阳“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历史定位,宋镇豪挥笔为南阳题写“南阳原史文明之光”等墨宝。

  这期间,白振国、张建国、蓝成云、孙保瑞、蓝玉献、袁祖雨、张长运、郭起华、李迎年、袁硕、周晓锋等一批本地学者对南阳岩石文进行了大量寻找、踏访、研究,并在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媒体发表一批有分量、有思想、有深度的研究性文章,引起史学界、考古界及各界读者的广泛关注。

  就在2020年12月21日、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杨益民、宋国定,副教授罗武干、张明悟,科研助理周丽晓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副研究员黎耕、高级工程师何勃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等天文学史、天文学、考古、岩画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如约来到南阳,进行为期两天的古天文遗址学术考察。先后考察了“谢庄岩画天文台”及鸭河工区、方城、唐河等十余处具备天文观测功能的岩石文(岩画)。可以说,“谢庄岩画天文台”,或将为南阳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学答案。

  就在2020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史前考古与科技文明南阳研究中心”成立,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将发挥学院优势,充分利用南阳丰富的考古遗迹及文物资料,开展中国史前考古与科技文明的研究。这无疑是我市考古及古代文明研究历程中的又一盛事。岩石文(岩画),当是先民留给后人的石上密语,他们把对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最朴素的认识,把崇拜的图腾与神灵、生活与心理体验如实刻下,等待后人破解密语,探寻和还原最初的文明源起。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镇平出土的卜骨

  不见冢:

  周典之谜或在此解封

  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自然村,这个小小的村子下面,究竟埋藏着多少秘密、又是否能解开“王子朝奔楚”之谜呢?正因为牵涉到“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这一千古悬案的研究,这里的“不见冢”名扬四海。2020年,“不见冢”依然备受中国史学界、考古学界关注,就在当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阳市文物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夏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

  关于“不见冢”,最早的波澜来自2017年6月时任鸭河工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在南阳晚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不见冢”里“见”什么》,犹如一石激浪,由此围绕“不见冢”激起层层波浪,关于“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的研究也从此全面铺开,《王子朝奔楚探秘》《“不见冢”里,或葬着楚国封君》《〈山海经〉形于宛,成于宛?》等一系列学术研究文章,引发了人们对王子朝墓葬、王子朝地望、晁姓发源地、周王朝典籍礼器遗失地等诸多悬案的广泛关注。其后,从白振国、苏玉玺、周付祥、袁祖雨、郭起华等南阳文化专家及外地学者发表文章对“不见冢”进行详研细判,到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古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不见冢”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及数十位考古专家也在2020年年末先后来宛对“不见冢”等进行考察。

  从目前已发掘的“不见冢”陪葬墓现状来看,这些陪葬墓都呈“甲”字形,排列规范,整齐有序,并且依据墓主人身份高低由中间向两侧依次排开。虽然被盗严重,但清理出了300余件铜器、陶器、玉石器,其中,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引人注目。除了发现的5座陪葬车马坑外,主墓西侧还有一座长70多米的车马坑,2020年末考古人员已在此搭建好文物保护大棚,新的发掘即将开始。这个形制庞大的车马坑及主墓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事实上,无论是学术研判还是考古发掘,各种指向显示,主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王子朝,但所有的指向都需要最终考古的发现来印证,“不见冢”的“千古之谜”、王子朝携周典之谜,正在南阳考古人的手铲下,一点一点接近历史真相……

二〇二〇,南阳考古新发现——探源先夏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考古现场

  南阳考古:

  手铲书写的古代历史

  2020年,一个个重要的遗迹被揭示于我们面前,无论是旧石器考古调查还是夏文化、先夏文化考古调查,无论是灰坑还是墓葬,考古人用手铲镌刻了一部触手可及的南阳古代史。“可以说,2020年我市田野考古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古代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进程以及夏文化考古调查与研究等前沿研究课题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乔保同说。

  2020年2月23日,唐河县湖阳镇亢寨村廉庄组村民在河道清淤过程中发现象牙化石。考古人员现场发掘一根完整的象牙门齿,与村民取土时被折成两段的象牙门齿位于同一位置,此外还发掘采集打制石器28件,根据发掘出土物,考古人员判断该处古生物化石及其他遗存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当时的人类约为猿人晚期或者智人早期。这一发现,为研究更新世时期南阳地区古生物、气候、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在西峡县旧石器田野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4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地点,为南阳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早期人类在该地区的活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020年南阳地区夏文化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启动后,考古人员先后对方城八里桥遗址、卧龙区王营遗址、内乡赵洼遗址、镇平县马圈王遗址等7处包含夏文化内涵的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一批二里头时期文化遗迹、遗物,为研究二里头文化在豫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为配合基本建设,考古人员还对唐河澧水路画像石墓、第二十完全学校、镇平正泰1号院、桐柏豫能凤凰风电等30余个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从周到汉、从明到清,考古发掘以遗址实物的形式,展开一幅从古至今的文明画卷,让我们得以更直观地抵达久远历史的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