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物之窗 | 淮畔鱼水情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30 14:33 浏览次数:

  在美丽的淮河岸边,有一个“千古中华第一县”——息县。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成功从这里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今天的《河南文物之窗》,我们去追溯一段难忘的淮畔鱼水情。

  1947年8月25日,刘邓大军左翼的2纵队6旅先头部队已徒涉过河,而此时淮河上游突降暴雨,洪峰暴涨,政治部干部岳春普沿淮河跑了十几里也没能找到一只小船,正在大家望着一些重要文件和药品一愁莫展之际,远远地从河心传来了这样的歌声:“最后一碗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这是一位30多岁的前来支前的渔家大嫂,她丈夫被抓丁,生死不明,她领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孤儿寡母凄凉度日。几天前,敌人为阻挡我军渡淮,下令将河上船只烧毁,她将小船驶入河汊芦苇躲过敌人搜查,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支援。

  敌机在头顶上空盘旋俯冲,轰炸扫射。大嫂表情安详坚毅,手持双桨,默默地站立在船尾。战士们连忙招呼着把文件、药品搬上船。大嫂顾不得歇息一下,赶紧掉头南渡。船还没驶出多远,突然起了风,大浪一个接一个地向小船打去,大嫂沉着应对着,小船慢慢驶向河心,风浪把小船打得左右乱晃,突然一个像小山似的浪头向小船扑去,船身猛烈颠簸了一下,孩子没抓紧妈妈,掉入河里。见孩子落水,大嫂刚要去救,转眼间,宽阔的河面翻腾起巨浪,险些把渔船打翻。大嫂赶紧稳住桨,停都没停,继续吃力地向对岸划去。船头的两名战士见孩子落水,立刻跳水营救,孩子被救了上来,可再也没有睁开她那双大眼睛。临走时,战士们凑了一些钱送给大嫂,大嫂没有接,她说:“就剩我一个人了,怎样都是过,还是留给队伍上吧,他们更需要!”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渔家大嫂”,他们用身体架起了革命胜利的桥梁,用肩膀扛起了祖国解放的重任,用生命铺就了民族复兴的大道。

河南文物之窗 | 淮畔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