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26 09:33 浏览次数:

北阳平遗址F2。李晓燕摄

小交口Y3。崔天兴摄

甘棠学校M57出土铜盖鼎。王亮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鼓舞下,发扬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进取,推动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经济建设 基建考古异彩纷呈

  “配合城市建设开展基建考古,保护地下文物是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基本职责。”9月20日,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立超介绍,他们平均每年主持或参与发掘项目10余次,做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风餐露宿,披沙拣金。2012年至2022年,十年来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配合基建117项(次),发掘各时期墓葬4000余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6000余件,钻探发掘古文化遗址面积70余万平方米。

  仅2022年已主持和参与考古发掘项目共21个,时代从仰韶至明清,跨度时间长,遗迹种类丰富,随葬品包含陶、瓷、铜、铁、玉石、骨蚌等质地,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

  特别是义马开祥化工工地春秋时期墓葬群。2017年至2018年在位于义马上石河村的开祥化工工地发掘100余座春秋时期的方坑竖穴墓,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春秋早中期墓地。该发现被评为“2018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甘棠学校工地战国墓葬群,共发掘各时代古墓葬近600座,以战国和汉墓为主。战国墓葬出土较多精美随葬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2022年6月,央视CCTV10《探索·发现》栏目连续三集播出《陕州城的地下秘密》,对该墓地的发掘情况进行了详尽报道和解读。

  探源中华文明 调查发掘提供实证

  2019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社科院古脊椎动物和人类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调查了卢氏和三门峡市会兴沟、苍龙涧河等旧石器地点,发现一些动物化石。

  灵宝西坡遗址。在对灵宝西坡遗址进行8次主动考古发掘基础上,对出土遗迹遗物进行修复整理,修复的部分文物已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展出,让市民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文明,《灵宝西坡发掘报告》编写基本完成。

  灵宝城烟遗址。2019年以来,在灵宝城烟遗址清理仰韶早期房址50余座、墓葬100余座、瓮棺葬近160座、灰坑1000多座、陶窑40余座、壕沟3条。其中两条大型壕沟的走向形状规模接近,属于仰韶早期遗迹,推测两者共同组成整个聚落的防御设施。入选了“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灵宝北阳平遗址。从2020年9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北阳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原来发现大型房址F2等重要遗迹的基础上,对遗址北部及中南部开设多处探方和探沟,发掘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现仰韶时期房址7座、灰坑61座、壕沟2条、东周墓葬31座。北阳平遗址是探索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段、关键区域内的重点遗址,该遗址的发掘有利于了解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功能分区和发展演变等信息,以及与周边遗址在聚落形态方面的异同,进而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等问题,将极大推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学术研究。

  渑池仰韶村遗址。自2020年8月以来进行的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目前进入了考古整理阶段。考古发现遗迹较为丰富,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象牙制品等,所见遗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另外,发现了青灰色类似“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多学科研究亦有新成果,如在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绸残留信息、在仰韶时期尖底瓶残留物中获取发酵粮食酒的证据等。被评为“2020年度河南省特别关注考古新发现”。

  湖滨区小交口遗址。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小交口遗址,清理出29个灰坑、16座房址、4个陶窑、1座墓葬。出土大量的陶、石、骨(角、蚌)制品等遗物,其中标准器物共100余件。该遗址地处晋陕豫三省交会处,对于研究三门峡地区乃至河南地区龙山时代文化面貌、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文明化进程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三门峡市史前考古工作的开展。

  实施课题带动 深入开展考古科研

  近年来,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实施课题带动,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等机构共同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虢国都城李家窑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与社科院考古所共同承担了《灵宝西坡发掘报告》课题,目前进展顺利。

  仅2022年出版3部专著,待出版2部,发表研究文章10余篇。其中,《三门峡庙底沟》考古发掘报告是庙底沟遗址2002年发掘材料的综合整理成果,共分报告卷、图版卷、彩版卷三册。《陕州新出墓志选编》和《漫步陕州故城》一出版就反响良好。

  三门峡考古人的艰辛努力与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的肯定。杨海青被评为“三门峡市最美职工”称号,燕飞被评为三门峡市“最美文旅使者”称号,郑立超被评为第五批“三门峡市拔尖人才”,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拥有库藏文物5万余件,今后怎样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将以建设三门峡文物保护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和研究水平,为三门峡挖掘弘扬黄河文化、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和国家文化地标作出考古人应有的贡献。”郑立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