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清:无悔一生,体悟“考古魅力”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09 14:11 浏览次数:

  他们在筚路蓝缕、青灯黄卷中,拨开历史尘封;他们在一锹一铲、一担一篮中,叩问大地缄默;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近日推出《张志清:无悔一生,体悟“考古魅力”》。

  张志清,1955年出生于河南永城,1986年起,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研究工作,2010年正式调入河南省文物局从事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直到2015年退休。张志清是河南省跨世纪人才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他致力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汉代考古学、建筑考古学等研究,曾主持了鹿邑太清宫遗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香港沙下遗址等大型考古发掘项目的发掘工作。先后出版发表专著三部、论文十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成果奖。主编《永城梁孝王陵与寝园》《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均被评为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编写的《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陵墓卷》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主持完成了《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罗山天湖商代墓地》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张志清生活照

  父亲是束光,照亮学习路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张志清年近70,艰苦的童年是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书本的缺乏无法阻挡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张志清常常抢着看哥哥的《少年报》,那是他读书兴趣开始的地方。

  张志清:我哥哥小时候,订的《儿童文学》《少年报》都在家收藏着,我就自己拿了一个在那翻翻看看,当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上面的分数、小数点、四则混合运算,这些东西非常有意思,我就慢慢入迷了,慢慢逐渐建立一个兴趣,受之不尽。

  父亲带给张志清的,则是一生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一声“先生”,是全村人对父亲的肯定,红白喜事、代写家书、政策解读,因为知识渊博和热心助人,父亲在张志清心目中,不仅是学习的榜样,还是真正的“老师”。

  张志清:对我影响大的还是我父亲。我是到高中期间,我父亲教了我语文,做一篇文章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人物的心理刻画,我突然发现原来语文课里面的文章可以这样读啊。一般都是亲戚邻居听说他回来了,那些农村需要定亲的、写聘礼的,还有一些婚丧嫁娶仪式上要写的东西都要请我父亲来写,外边有亲属写的信来了,需要我父亲给他们念念信,那时我就感到知识的可贵,我们村的老百姓都管我父亲叫做‘先生’,对他非常尊重。

  学习考古,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

  就这样孜孜以求,张志清幸运的成为郑州大学首届招收的考古专业大学生。考古是门综合性学科,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汉语言文学,甚至还有很稀罕的摄影课,他们都能一一领略不同学科的风采。考古专业的学生,成为当时学校里令人艳羡的对象。

  张志清:我们大概学了三十多门课程,跟其他专业不一样的课程是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以及后来的秦汉考古、战国考古这些每个阶段的考古,还有考古摄影,还有绘图,当时其他专业的,包括历史专业的同学都很羡慕我们考古专业。

  象牙塔丰富的课程、图书馆大量的阅读,为张志清的考古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理论还需结合实践,毕业前的两次“实习大练兵”也让他至今记忆深刻。

  张志清:第一次是在登封王城岗,当时工地领队是安金槐先生,比如发掘的遗迹、清理探方和遗迹的划定,他经常进行现场讲解,包括对陶片的认定。我当时从内心就非常敬仰安先生,在这田野手把手的教我们,非常兴奋,也感到幸运。瓦店的发掘遗迹,因为它文化埋藏比较深,遗迹非常复杂,对后来我们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在田野中得心应手,也跟瓦店的实习有莫大的关系。因为通过发掘判别非常复杂的一些现象,你再去挖简单的那都可以,如果是实习是简单,你去挖复杂的都很麻烦。

  初尝考古滋味,从永城梁孝王墓开始

  因为家庭原因,毕业之后的张志清,经历了在老家永城工作三年的“小插曲”。1986年,他进入梦寐以求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梁孝王墓,是张志清主持的第一个大型考古项目。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也是功能最全面的陵墓建筑,张志清回忆说:

  张志清:一个它有陵墓很明确,陵墓外边是有陵园,有横堵(夯土)墙,有门,门质基础都完整。然后陵园内还有寝园,祭祀的寝园建筑,根据文献记载它基本上具备帝王陵寝所必须的东西,很明确。再一个据说寝园里边本身上来讲,它也是一个礼制建筑,严格按照周礼这些礼制规定来建比较严格,梁孝王的寝园建筑完全按照诸侯王的规制来建的。

永城梁王后墓塞石清理现场

  “前堂后室”的建筑布局,也与《礼记》记载完全符合,包括张志清在内的考古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目前对诸侯王陵墓研究最完整的一个陵墓群,清楚完整的体现,对于礼制建筑的复原和研究意义非凡。

  张志清:整个寝园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就是前场部分中间有个寝殿,一个主体建筑,周围的建筑都围绕着它,都是以它为中心。然后后寝是生活的区域,有一些生活的设施,在生活的区域里面又有前堂后室,也就是前面是堂是一个敞开的,就是说就像客厅一样,后边是房间,这叫做前堂后室。梁国从梁孝王之后是九代,但是最后一代王因为犯罪就被除去废为庶人,其余这八位都在芒砀山也是八处陵墓,每处基本上都是南北并列,都有王和王后的墓,所以这个基本是完整的,都在各个山头上。

张志清向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安金槐等介绍永城梁孝王寝园发掘情况

  主动发掘,探索四省边界的“淮河文化”

  考古发掘大多是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若是主动发掘,遗址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张志清主持发掘的鹿邑武庄遗址,“豫、皖、苏、鲁”四省交界地区古代文化研究的课题,对于研究文化交流、南北融合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张志清:特别四省交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的面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与安徽和侯家寨他们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它属于淮河流域。通过研究发现淮河的文化也是比较独特的,有它独立的文化面貌,这是一个它的学术意义。另外一点通过对武庄遗址发掘,它的古地理地貌和河洛地区,郑州周围和洛阳周围地区还是有所区别的。他们生活的地方,水生动物比较多,灰坑里边的蚌壳螺丝壳非常多,可见当时的人是以这些为食物了。还有一个养猪也非常发达,它里边有一个灰坑,里边仅猪骨就出了几十件。所以通过发掘,发现在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它生活的环境和我们中原文化核心地带是不一样的,有所区别的。

  张志清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面貌和特点早已自成一系,两个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理应有自己的特点,而武庄遗址就是研究淮河文化的重要遗址,这些新材料的出现,对考古学文化以及科学研究都提供了重要资料。

  张志清:正因为它挖的少,所以它这个才重要,这是一个它的亮点。特别是对于文化之间的交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间隔个淮河流域,它肯定要受南方的影响、长江流域影响,也受黄河流域影响。

南水北调重塑中华水网,河南考古收获满满

  从考古发掘到文物管理,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到河南省文物局,张志清在2010年发生了职务上的变化。任职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张志清,不知要解决多少像鲁山县这样的问题。

  张志清:鲁山县本来那地方没有文物点,它是一个家族墓地,挖掘机把他老祖坟给他挖掉了,他家都不愿意,告到县政府,停了几十天的工不让施工,说它里边有夜明珠,有金缕玉衣,说的是价值几个亿,必须赔钱,不赔钱不行。光开协调会开了几次,一直解决不了,后来我说咱去到现场的时候开现场会,各退让一步,从感情上给补偿给做了解释,最后还是那个地方算圆满解决了,经常有这样的事。

  从2005年到2014年,历经9年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河南不仅有鹤壁刘庄、安阳固岸、荥阳关帝庙、新郑唐户、新郑胡庄、荥阳娘娘寨等六个遗址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出土了10万多件珍贵文物,许多文物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破解诸多历史之谜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张志清是亲历者,也是管理者。

  张志清:2014年通水,9年,等于说主体的结束了,2014年以后也安排一些项目,330个点,出土文物是10.5万件,发掘面积是8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的面积总数超过了河南省建国以来发掘总面积的总和,南水北调的共涉及到六个省,咱们比其他六个省加在一起还多。

  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河南考古人奋战的日日夜夜。除了考古部门,张志清作为“指挥长”,还要协调水利、工程、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和难题,他的“好脾气”和“爱沟通”帮了大忙。

  张志清:涉及到施工部门、工程部门、管理部门方方面面很复杂,有时候他们不理解,他认为你是影响到工期了,你是耽误事了,我的工作方法就是尽量给大家多做工作,取得大家的理解。我说我们的工作就像相当于一个润滑油,像机器哪个地方运转不灵了,有些问题了我来润滑润滑。

  南水北调考古发掘出土陈列文物

  河南是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量最大、成果最多、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省份,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全长956公里,涉及11个省辖市,其中的纷繁复杂和艰难困苦,现在回想起来张志清还历历在目。

  张志清:因为工地南北700多公里,经常要去工地检查验收,非常繁忙,我有一天是看工地最多的是看了13个工地,从早上7点一直看到晚上9点,该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觉得腰疼的都坐那都不想动。因为它涉及的面非常广,方方面面你都得去协调,但是我所关心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一个是文物安全,因为是有些挖的墓都非常深,很容易塌方,库区那墓都非常深,文物安全这是个问题。还有的比较偏僻,野外如果是被盗,那就做的损失也很大。

  加上在省文物局兼职,前后共九年的管理岗位,让张志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文物考古,从一个考古发掘点的个体研究,到全省文物保护管理的工作思考,他做到了完美的蜕变。

  张志清:特别是对南水北调工程文物工作的管理方面,我认为我是倾注了我的心血,让发掘单位能够把发掘做得更好,想办法做了多学科的研究,设置一些学术课题,能使南水北调的保护成果,能够更深入的体现出来,我现在回想起来也感觉到,应该是还是比较自己感到欣慰的。

张志清主持召开南水北调文物巡护工作会议

  无悔一生,体悟“考古魅力”

  荒山戈壁是常见的工作地点,毒虫猛兽是常见的工作伙伴。探索未知、理性思考、拨开迷雾、复原真实,在张志清看来,考古虽然又苦又累,却让人着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考古魅力”。

  张志清:你挖的东西是一个历史的碎片,你如何把它复原完整,最大可能的反映它的真实情况。这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很复杂的过程,你要把查阅大量的文献要看大量的考古资料,你还要思考,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乐趣。

  自己钟爱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七十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也让他倍感骄傲和自豪。

  张志清:考古发掘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开展的学术研究越来越范围广,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现在我们大量的一些仪器,像文物保护中心、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科学检测手段已经都非常普遍了,无论是多学科还是考古发掘,第一线是比较吃苦的。

张志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张志清说,目前夏文化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国家探索的重要课题,河南作为考古大省,理应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贡献“河南担当”和“河南力量”。

  张志清:下一步我想应该啥?设立一个目标,从考古大省向全国的考古强省迈进,涉及到国家探索的重大课题,应该有我们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的声音,强有力的声音,这样才是我们一个强所应该有的。希望年轻人就是说能够保持考古学者的优良传统,继续深入考古一线,开展考古学研究,同时也是提高考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好的把河南的考古学研究推向深入。

  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