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汉函谷关遗址:见证丝路贸易繁荣兴盛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1-31 14:50 浏览次数:

  在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厅,有一件“关”字瓦当。它原是汉代函谷关门楼上下垂部分的建筑构件,如今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讲述我国古代关隘体系发展的故事。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著名关隘,初建于战国时期,旧关城在今灵宝东北,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曾是出入关中的门户。西汉中期,函谷关被迁至新安县。《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关于迁关的原因,《水经注》中提到:“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

  汉函谷关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是洛阳盆地周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隋唐时期,它都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同时,它又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

  2100多年过去了,楼船将军杨仆兴建的函谷关关城,已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函谷关遗址。2012年,该遗址被列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遗产点,开展跨国申遗工作。为更好地展示遗址的布局和文化内涵,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经过近一年半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贯穿关城遗址的汉代道路和建关前的早期道路,发掘出关城东墙、南城墙、排水渠、马道、建筑基址、护堤等汉代遗迹。2013年,“汉函谷关关城东墙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汉函谷关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现存关楼

  “通过2012年至2013年的考古工作,汉函谷关关城的布局基本明晰。”该考古项目执行领队王咸秋介绍,这是一座东西狭长的小型城邑,关城卡在峡谷之中,关城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墙相连接,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关城中部的古道路东西向贯穿关城,是唯一的通关道路,遗址南部是主要的生活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建筑遗址。

  汉函谷关出土的遗物以陶制建筑材料为主,包括瓦当、筒瓦、板瓦、空心砖、方砖、条砖及建筑构件。其中,“关”字瓦当为汉函谷关遗址的代表性遗物,其直径11厘米至15厘米,当面用阳文篆书“关”字。在发掘出土的108枚钱币中,包含汉、唐、宋、清四个时期的钱币,主要为汉代铜钱。

  王咸秋介绍,秦汉时期是关隘体系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关隘遗址的考古资料非常匮乏,汉函谷关作为汉代一处重要内关,其考古发现为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在原址保护展示的基础上,汉函谷关博物馆建设正加快推进,未来,这里还要谋划建设汉函谷关考古遗址公园,带领大家更好读懂历史、触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