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化|安阳:在科技创新中探寻中华文明密码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安阳日报 作者:师文龙 高扬 张俊军 发布时间:2023-08-09 09:50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阳考察殷墟,对殷墟、甲骨文给予至高评价。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地,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好甲骨文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安阳肩负的“国之大者”,责无旁贷。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二十余年矢志不渝,深耕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在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持续拓展,在科技创新中探寻中华文明密码,硕果累累。

  连日来,安阳日报记者走进实验室一睹它的风采,并推出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甲骨文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市传承发展的科技创新实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根脉,科技与中华古老文化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8月7日,记者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寻找答案。

  持之以恒攀“绝学”

  “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重要内容。

  “是方向,是鼓舞,更是责任。”该实验室主任、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永革回忆起当时总书记的讲话依然很兴奋,“我们做的工作能受到总书记的关注和肯定,太让人振奋了。”

  2000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甲骨文信息处理小组,主要是配合该院开展的甲骨文学术研究,解决如何把甲骨文输入电脑的问题。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和发展,终于在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的这一年获批建设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2017年实验室研究团队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2018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2022年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一步一个脚印,实验室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更大的舞台上,实验室推动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副主任委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宋镇豪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成林,共计15名学术委员引领实验室在甲骨文信息处理和甲骨学研究上达到新高度。

  一路走来,刘永革和他的45名团队成员甘坐“冷板凳”,矢志绝学研究,在推动甲骨文研究、保护、传承、活化等方面深耕细作,原创成果层出不穷。他们先后完成和获批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中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2项。

  “再冷的学科,只要坚持做、不半途而废,就会有收获。”刘永革说,“人活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能为人类作出一点点贡献,就非常值了。我这辈子就交给甲骨文了。”

  建设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

  4254个单字、4697个字形,152种甲骨文著录、234762幅甲骨文图像,还有34234种甲骨文论著、6737条缀合信息、3个甲骨文数据集。这是“殷契文渊”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的甲骨文数据资料,相关资源量居世界第一。

  在宋镇豪亲自指导下,实验室建设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包含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甲骨文缀合库和数据集,为甲骨学研究打牢数据根基。平台的建立让浩繁纷杂的甲骨文资料实现一键获取,目前平台浏览量已达到1382386次,下载量144017次,被业界称为甲骨学研究里程碑。

  “要做到能用、敢用、好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对“殷契文渊”平台建设寄予厚望。

  与安阳联通公司共建“5G+数字甲骨文联合创新实验室”,确保随时能用;运用科技手段助推甲骨文字形研究,实现辨伪存真,让研究者敢用;研发2.0工具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让平台更好用。实验室团队只争朝夕、持续推动“殷契文渊”平台建设。

  刘永革介绍:“‘殷契文渊’平台建设已经进入四期工程。我们正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路线迭代进化,从1.0版本向2.0版本跃升,从书本等平面方式向文物实物转化。”

  实验室开放甲骨文检测、手写甲骨文、甲骨文识别三个数据集,积极参与甲骨文字形国家标准的制定,推动甲骨文进入国际编码体系,为建立甲骨文字形世界标准奠定基础。

  “殷契文渊”已成为全国甲骨学家、甲骨文爱好者研究学习甲骨文最重要的数字资源平台,推进甲骨学研究加速突破,引领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

  “建设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是我们的目标。” 刘永革坚定地说。

  智能化推动甲骨文“再发掘”

  实验室一角,甲骨缀合团队负责人张展博士轻轻点击鼠标,电脑显示屏上,两块甲骨便智能地互相靠近、对接,完美拼合在一起,实现了智能缀合。

  “我们的智能缀合技术,依托‘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数据支撑,在数千块甚至上万块甲骨碎片中,搜索边缘、纹理和残辞匹配的目标。一次匹配往往耗时几天的时间,实现缀合或者更多的是一无所获。”张展说,“我们研发的深度拼接模型正在逐步地完善,将能更好满足甲骨碎片缀合的实际需求。”

  甲骨碎片缀合是指根据甲骨形态和所刻写的甲骨文,复原甲骨碎片位置的拼接操作。拼接后的甲骨片成为历史考古的新材料,对甲骨文破译和历史研究具有更高价值,也因此被称为甲骨文的“再发掘”。

  近二十年来,甲骨文物出土已经少之又少,运用好现有甲骨文物资源推动考释和历史文化研究成为甲骨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实验室团队紧跟甲骨学发展趋势,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等深度学习技术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缀合,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并已实现技术突破。目前,已缀合甲骨碎片44组,是国内计算机辅助甲骨缀合最多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团队还和腾讯合作共同开发“文字图谱”和“字形匹配”,为甲骨文破译拓展新路径。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正为甲骨学插上数字化翅膀,在探寻中华文明密码的征程上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