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意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同时存在着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最终,众多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黄河文明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根主脉?它有哪些特性?9月17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举行间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研究员王巍接受了大河网记者的采访。
为何说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考古上看,中国漫长的史前时期、王朝更迭,绝大部分是在黄河流域发生的。
“大约近万年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了粟黍栽培。由于有了农业使得人口增加,促进了制陶、冶金等手工业的发展,然后社会逐渐分化,出现产生阶级的王朝和国家。”王巍娓娓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他说,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关注日益增加。比如大约5000年前人类对北斗星的关注,在黄河中游的多个遗址中可以看到用陶罐在地面上摆出北斗星的形状,而北斗星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斗柄随着春夏秋冬进行旋转,这跟农业、农时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对龙的信仰,6000多年前在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随后这个形象逐渐向周围扩展,而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
“除了精神层面、物质文化方面,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大约5000多年前,人类产生了中轴线的理念,一直持续到明清的故宫北京城;考古学家和历史传说相结合,从炎黄二帝到尧舜禹,政治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在黄河中游地区,直到后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思想信仰,绝大多数都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所以我们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主根主脉是有根据的。”王巍告诉记者。
而长江流域孕育了稻作文化,也对中华文明的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只是中国历代都城到南宋之前,一直是在黄河流域,所以从比重上说,黄河文明被称为主根系是确凿无疑的。
实证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真实可信
中华文明与其他大河文明相比有哪些突出特性?王巍告诉记者,我国从2002年开始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结合,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同时也试图研究中华文明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特点。
“当然,如果没有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充分的了解,要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有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10年来我们36支考古队在20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工作。我经历了2012年的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2015年开始的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2018年开始的埃及文明的研究。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通过比较来认识中华文明的特点。”王巍说。
通过探源工程,我国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三大特征:第一是5000多年延续至今连绵不断。第二是兼收并蓄,可以看得出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元素的吸收。
王巍举例说,比如5000年前,古人吸收了小麦的栽培,黄牛、绵羊的饲养,以及冶金术,同时粟黍栽培向西传播。
“冶金术在西亚、中亚主要用于生产比较简单的武器和工具,但是这个技术传到了黄河中游地区后,鉴于古人已经掌握了千度以上的烧制陶器的高温技术,发明了用陶范制造青铜器的技术,致使青铜文明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这就是既吸收又创新的过程,所以说‘兼收并蓄’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特点。”王巍说。
第三就是多元一体。距今6000年开始,长江中下游、黄河上下游、辽河流域都开始了文明化进程的加速度,社会分化、人口增加形成中心性的遗址,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一系列的发明创造都有迈入和迈向文明社会的过程。
5000年到4500年以来,各区域开始逐渐地汇成一体,一些共性在5500年到5000年开始出现,比如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等。在长江、黄河流域等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形成一些共性的因素,表明这些区域的文明既独自发展又相互联系,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文化。
王巍告诉记者,这三个特性是中华民族和其他文明相比很突出的特点。此外,还有以农为本、原始宗教信仰、始终尊重共同的祖先等特点,在其他文明里也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