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2日,河南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工作座谈会在郑州举行。会议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河南省文物局共同主办,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文物建筑研究院共同承办。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是研讨交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工作,并为第二批河南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基地授牌,同时推介河南省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会议由河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张永俊主持,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处长牛珂珂就《革命文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授课。
在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协同研究基地分别汇报了各单位2023年革命文物研究工作情况和2024年工作计划。与会代表就协同研究基地机构建设、文物资源共享、馆校协作交流、特色课程和活动开发利用等方面展开积极讨论。
河南省文物局贾付春副局长在座谈会上介绍了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下一步工作。要在“协同”方面做文章。要整合各方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红色资源研究高地,各高校、革命场馆与各地宣传、党史和地方志、文物、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等单位协同,形成在革命文物价值内涵挖掘、思政课建设、研学旅游、宣传推介、文物本体保护等方面多学科、多单位的协同合力。要在研究“准”字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树立正确大历史观和党史观。以史实为根据,见史见事,准确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确保导向正确、史实明确、评价准确,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在研究方式方法上求创新。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国家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在革命文物文献抢救保护、革命文物展陈活化传播、革命文物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打造创新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设计标准和模式。要在研究“深”度上见实效。要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创新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育人活动,转化制作一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故事,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记者:张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