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墟博物馆新馆外景
▲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景
3月26日,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迎来开馆满月。一个月以来,该馆接待观众已突破100多万人次,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新热点。
殷墟是全人类共有的世界级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自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让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为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建设新时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让殷墟甲骨文成为开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古为今用的“金钥匙”呢?
一座历史厚重的新地标
走进新落成的殷墟博物馆新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大字,这句出自商朝开国国君汤盘铭上的箴言,向参观者展示着一个民族自古而今的革新姿态。
殷墟博物馆新馆“新”在哪儿?有趣之处在哪里?
环视“甲骨特展”厅,一部“王子日记”呈现于眼前:身为商王武丁之子,“子”亲自主持祭祀,关注农业生产,率军出征,组织田猎。长大后,“子”研习“射”“御”“舞”“乐”等当时贵族子弟必备的技艺与礼仪规范,用心不倦。透过一条条卜辞,发现这位深得父母喜爱的“子”遇事必占卜。殷墟博物馆讲解员刘梦珂举例称,有一天,“子”生病了,他便占卜是否去上学,可见当时学校已经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谁也不能无故旷课,这条卜辞就像一张3000多年前的“请假条”。商王武丁在位59年,征战无数,是一位铁血君王,还有一条卜辞让观众感触颇深。“商王武丁去看‘子’在学校学习舞蹈,就类似今天孩子在幼儿园表演舞蹈,父母来观赏。”讲解员说,“通过商王去看‘子’学习舞蹈,我们能看出他的铁血柔肠。”
憨态可掬的亚长牛尊也是新馆里的大“网红”。它穿越几千年的历史而来,浑身上下带着历史沧桑感。作为典型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酒具,牛尊通高40厘米、长52.5厘米,体型丰满健硕、四肢短而粗壮,仿佛是一位稳重的长者。它的眼睛炯炯有神,牛角则显得威武而有力,整体形象充满了生动与活力,向人们再现了将军打仗归来庆功祭祀的场景。
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共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绝大多数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自1950年以来发掘的精品文物,近3000件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个多姿多彩的商王朝
3000多年前,生活在河南安阳的商王朝爱占卜、重祭祀、懂礼节。史书记载,“子”向其父母商王武丁和妇好贡献礼品前,也都要卜问一番,送什么合适。“子”在占卜活动中袭用的一系列礼俗,整体与商王相同,同时也在某些细节上保留自身的独特风格。如田猎前,商王和“子”都要进行占卜、祭祀、排兵布阵等。
在甲骨文中,“王卜,贞:妇好其出征,吉?”这样的卜辞屡见不鲜。它们不仅揭示了商王武丁对妇好军事才能的高度信任,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战争的重视和命运的敬畏;甲骨文也记录了妇好与武丁相关的甲骨文占卜辞,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中,妇好之名出现近400次。这些甲骨卜辞中,记录着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日常挂念,有专家称其为“中国最早情书”……
殷墟甲骨文为后人还原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殷商王朝,甲骨文上的信息给后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生活,对中国文化史的完善、对汉字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殷墟甲骨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家底。科学发掘90年来,殷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其中,已出土甲骨文15万片、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1500件、青铜兵器约3500件、玉器约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万多件。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再现了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座座古都、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一册册典籍,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研究讲述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源,河南不仅应有更强的文化自信,更应有更高的历史自觉、更大的历史担当、更多的历史作为。
一张通向未来的新名片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和安阳市殷墟博物馆。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赋予了河南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是河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文物强省、考古强省的需要,是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品牌需要。
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传承弘扬殷墟甲骨文、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关键在于加快构建保护利用体系,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让甲骨文“活”起来,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要夯实基础,完善甲骨文研究阐释体系。整合集中研究力量,建立国家级或多省联合的甲骨文研究中心,深入推动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等跨学科协同研究,围绕殷商文明历史研究、甲骨文字识别解读、甲骨文时代价值阐释等重点课题,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提升甲骨文研究阐释水平,提炼甲骨文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其次,深挖内涵,构筑甲骨文展览展示体系。依托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场馆资源,策划推出一批重要展览,创新展览展示手段,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展示甲骨文研究成果和中国文字起源发展进程。
最后,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甲骨文转化利用体系。策划殷墟古都之旅、文字起源之旅等特色主题路径和文旅产品,推动甲骨文融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将甲骨文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文化创意+甲骨文”的方式,开发出更多爆款、“网红”文创产品,让甲骨文更具时代亲和力和文化生命力。
一处多方合力的探源地
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除了殷墟博物馆新馆,安阳众多殷墟“矩阵”联合发力。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字里有戏”剧本杀活动,颇受欢迎。活动中,50多名青少年扮演着各种角色,他们通过解决各种历史事件,来解锁文字的秘密,探索历史的真相。
此外,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成后,这里成了百姓身边的“诗和远方”,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变得可感可触。甲骨文表情包、丝巾、魔方、十二生肖盲盒等甲骨文系列文创产品,以及风靡校园的甲骨文体操,成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古文字正在借助新技术、新创意“活”在当下,融入百姓生活,充满勃勃生机……
1月17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在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说,河南省将在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上力求突破,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架梁立柱。主要从打造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新地标、开展以新媒体为主阵地的创意营销、实施“引客入豫”计划等三大方面进行发力,着力解决“有形式、缺内容”“有名声、缺支撑”“有流量、缺转化”的问题。
如今,以殷墟甲骨文为重点,以打造一批重点展示项目、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为牵引,河南正推动文化图谱具象化、场景化,串珠成链、织链成网,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
(陈关超 张莹莹/文,安阳殷墟管委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