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10处 复查27处
荥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时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河网 作者:李东宝 发布时间:2024-07-26 11:38 浏览次数:

  大河网讯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全国文物普查对守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7月25日,记者从荥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以来,荥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郑州市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荥阳文物“四普”工作全面进入实地调查阶段

  荥阳市文物遗存丰厚,是全省为数不多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今、从未出现文化断层的县级市。

  据了解,荥阳市境内分布有织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青台、秦王寨等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大师姑夏代文化城址,汉霸二王城、成皋城等古战场遗址,千尺塔、明代王陵集群等重要文物遗迹,尤其是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国内最早的丝织品和最先发现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30549825499435747

  “我们组建了综合、宣传、数据、专家、督查等5个工作组,4个常态化普查队伍,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荥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副研究馆员季惠萍告诉记者。

  季惠萍表示,目前荥阳市文物“四普”工作已全面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已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37处,其中新发现10处、复查27处,力争2025年3月底前将完成“三普”期间登记在册文物的复核,并调查、认定、登记一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同时,荥阳市新组建成立文物局,强化文保专业力量,注重“四普”田野调查和安全巡查相结合,与属地政府形成文物保护联动机制,针对文物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防范应对措施,落实文物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不可移动文物共951处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2处

  荥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普查队队长、副研究馆员任向坤表示,荥阳市文物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努力开创全市文物工作新局面,取得显著成效。

30549825499435747

  “目前,全市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95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荥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未定级文物854处。”任向坤介绍。

  其中,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占比为3.05%,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比6.84%,未定级文物占比90.11%。现存馆藏文物3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666件/套,一般文物1.3万余件/套,考古工地发掘品1.5万余件/套。

  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编制完成《苌村汉墓抢险修缮方案》《点军台保护规划》《汪沟保护规划》《北周村造像碑加固迁移方案》等保护规划、方案设计文本。

  “目前,已经完成秦王寨、千尺塔、织机洞、成皋城、卧龙台寨、上河、虎牢关、兴国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等9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修建性详细性方案》。”任向坤介绍,《荥阳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青台遗址考古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已启动。

30549825499435747

  此外,荥阳市充分利用文物遗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根据文物普查成果和考古发掘资料,编辑出版《康熙荥阳县志校注》文物书籍,为考证荥阳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翔实有力的佐证。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促进文旅融合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

  “我们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提高遗址公园(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青台遗址公园、京襄城遗址公园)建设运营质量水平。”荥阳市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大游客服务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依托遗址公园创建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感受遗产之美、体味文化之韵。

  该负责人表示,刘禹锡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热爱的打卡地。

30549825499435747

  同时,连续举办“荥阳文物大讲堂”,加强遗址公园价值和形象宣传展示,组织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公园、京襄城文化遗址公园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和体验活动。制作出以“楚河汉界·鸿沟”为代表的风光宣传片展现文化魅力,提升了遗址公园的吸引力、影响力。

  此外,擦亮文旅创意品牌,形成“破圈效应”。荥阳市洞林驿站博物馆获评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荥阳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文物工作将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宣传引导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黄河文化带为重点,构建“一廊三带多集群”的文物保护空间,以文物修复为重点,集中打造“青台遗存、老城记忆、红色教育”的全景化荥阳文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