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静默无言,却伫立千年向当代者讲述过去的厚重历史,全国性文物普查工作历经四次,时间跨度长,从初次文物普查的开疆辟土,再到现在的“应保尽保”,保护文物的接力棒在这中间不断传承,保护文物的方法在这中间不断进步。我作为文物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的一名工作人员,从理论培训到实地实操,从实地普查到数据库,在文物工作中不断锤炼自我。“四普”工作虽刚开展几个月,但“四普”工作的践行实训给我带来的是不仅仅是不断精进技能,更多的是唤醒心中对文物的热爱并坚定守护它们的决心。
实地调查对文物点的精准定位至关重要,它是后续开展文物巡查等系列保护利用工作的前提。但文保点四周并非理想化的环境,无论是古建筑院落,还是近现代建筑的围墙四至,这些建筑的背面或侧面都可能出现杂草丛生、枝条茂密、杂物堆积的情况。在对邱庄清代民居进行RTK打点测绘时,我们便遇到了这种情况,建筑四周有几个边界点异常狭窄,杂草丛生,蚊虫乱飞,通行不便,但测绘是必要的,在我们还在犹豫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普查队队长打头在异常狭窄、杂草丛生的小道中探寻可以通向院墙边缘四角的道路,“来,你沿着这条路走!”看着眼前这条临时开辟、简陋狭窄而又意义非凡的“路”,一股对基层文保工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和同事将RTK设备的高度调至最短,佝偻着,沿着这条“路”便顺利到达了墙体的边缘,顶着异常“凶猛”的蚊虫叮咬完成了测绘。
现代科技成果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并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四普软件、RTK、高清相机、无人机等等,这些设备的操作都有一定难度,以前都没接触过,但随着普查的进行对这些新设备越来越了解,对这些设备的操作也越来越熟练。学会了四普软件、RTK、全景相机、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此外,还掌握了一些拍摄的基础知识,比如在光线不太良好的地方要及时调整相机的光圈、快门、感光度等辅助知识,从“新手小白”到熟练掌握测绘设备也是普查队员在本次四普中所收获的一项重要技能。还有一些其他经验也与日俱增,比如许多文物建筑在方位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方向,且会受到周围错综复杂的道路影响,从而导致方位判断上容易产生失误,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到更要尽量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参照物,看似是最简单的方向问题,其实也蕴含着对不同古建筑形制的把握。再比如一些不足为道却也至关重要的小经验,一开始实地普查经验不丰富,去文物点测绘拍照时穿短袖凉鞋不戴帽子,测完点晒的黝黑在中暑边缘横跳不说还满身蚊子包,流汗流泪又流血,实测了几次再去现场一行人捂的严严实实还自备花露水,一定程度也算实操意义上的进步。
在接连几月的普查中,我逐渐感受到设备的作用仅仅是辅助现场工作开展,调查的主体还是“人”。实地调查过程中,普查队员要多思考论证调查结果是否存在错误,不能盲目地依赖和相信设备和既往的资料,要不断的学习和增加自身专业能力。保护文物的道路任重道远,未来我们新一代将主动承担起时代责任,尽最大力量做好文物的普查、保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