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书晟从甲骨文拓片中选出的十个“鸟”字
宋镇豪先生论甲骨文书法道:“以高起点、具变宜的书风及技巧,表明中国早期书法自生成阶段始,即因领受意匠深沉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显出早熟性的特色,并一举具备了刀笔、结体、章法三大始终影响后世书法流向的要素。”我们从这三方面入手,来领略甲骨文书法之美。
一是笔画。
因为龟甲兽骨的间质和契刀的锋利,所以甲骨文的线条挺拔劲峭,别有异趣,更能体现出“书到瘦硬方通神”。甲骨文笔画主要由“点”“直线”“弯曲”组成。其“点”多拟形表意,显得含蓄蕴藉。在甲骨文字中多以“字缀”的形式出现,以“点”为例,其所表示的定义很多,如表示水滴、谷米粒、泪滴等。起笔以笔尖轻轻逆入,使甲骨文更显得生机灵动而又含蓄沉稳,有画龙点睛之妙。
其“直画”线条瘦劲、坚挺、犀利、峻峭,既有用笔洗练干净利落的“疾”,又不失控制笔锋、力度稳重、入木三分的“稳”,表现出以刀代笔的锋利与爽快,体现出“刀笔味”的凝重与古雅,达到线条遒劲秀美,气势逼人的境界。甲骨文转折独具特色,由于以刀代笔的缘故,转折绝少圆转,多是由两笔交接而成,因而交接处方折居多。
其“弯曲”笔画也始终保持中锋的瘦劲圆浑,同样彰显出孙过庭称赞的“篆尚婉而通”之美,“弯”而愈劲,“曲”而能筋强骨健,。而有些一笔写不下来的辐度较大和复杂的“弯曲”,虽为分段重新起笔书写,但于接点处既不留空隙又不留接点,更是显得起伏连绵,峰回路转,曼妙多姿。
二是结体。
甲骨文书法的结体,为汉字的字形之态奠定了基础,其字体大都以长方形为主。在占绝大多数的长方形字形中其形体都是5:8和5:3的形态,这种长方形符合黄金分割比率的原则,是一种最美最合度的形体。汉字是在象形字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有相当的数量,一些非象形的会意字、形声字,就其构成的各个部件来说也都是以象形为母体,所以说甲骨文的象形字真正体现了“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正由于字体具有象形的特点,在结体上随体赋形,任其自然,且往往一个字有很多种不同的字形体态,使甲骨文字的结构更加“千姿百态”。
北京师范大学原教授贾书晟先生为说明甲骨文字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变化,从拓片中选出十个“鸟”字,从中即可看出结构有别,体态不同,情趣各异。所以,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虽以端正为基础,却不拘于端正,在字的结构上常常显示出灵活性、生动性和多样性。其形体态势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因势而行,不拘一格,又以一个重心为基础,使其参差错落,在灵活自由、错综变化中显得均衡、对称、稳定。
三是章法。
甲骨文刻辞的章法,基本形式是直书,有右行的,也有左行的。我们现在书法创作的自上而下书写,自右而左排列的章法格局和传统款式,便是由甲骨文最先确立的。
在章法布白上,甲骨刻辞的又一特点就是它注意材料的大小、形状、卜辞内容多少和卜兆纹路进行铺张。如有的多条卜辞并列,每条卜辞因字数多少的不同,行首和行尾便不齐平。有些方形字的多条卜辞,往往排叠成“塔形”结构,错落有致,相当美观。有的整版文辞密密麻麻,犹如繁星密布于天穹。有的布置稀疏,字与字之间距离很大,仿佛十五的夜晚,给人一种旷达恬静、神清气爽的境界。有的文字从上直落而下,下部留有很大空间,给人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感觉。
总之,刻辞章法具有浑然天成的效果,参透着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字与字大小相间,错落有致,各各殊异,行与行参差有序,行文自然,各具姿态。纵横依其势,变化因其形。其虚实相生,率真质朴的艺术效果,极具审美价值,这正是甲骨文章法的实质和精华。(刘颜涛,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