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珍藏着超过150种、总计1200多册的珍贵古籍善本,这些古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自2019年起,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古籍,我院开启了一系列保护举措。首先,陆续委托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对全部古籍进行杀菌灭活处理,以防止古籍遭受微生物侵害,确保其物理保存状态的稳定。同时,针对病害严重的162册古籍开展了专业的保护修复工作,在最近的这次修复项目中,成功完成了90册古籍的精细修复,使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籍重焕生机。
此次修复的古籍中,不乏珍品。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长卷书法作品《舞鹤赋》以及明代武学理论家王鸣鹤编撰的《豋坛必究》二十四册,这些古籍不仅是艺术与学术的结晶,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风貌的见证。此外,近代文博先驱关百益先生有关龙门石窟的珍贵遗稿和拓片也在修复之列,这些资料对于研究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院领导在观看修复后古籍
2024 年 12 月 27 日下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藏古籍保护修复项目结项交接仪式在一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党委书记刘海旺,执行院长李琴,副院长魏兴涛、杨文胜、梁法伟等院方领导,以及项目承担方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文保中心主任单晓明等出席了此次仪式。
仪式上,双方正式完成古籍交接,标志着此次保护修复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后,共同参观了经过精心保护修复后焕然一新的古籍展览。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们在参观过程中,对此次修复项目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修复工作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在保护古籍原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为今后的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