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今天我们探访
安阳彰德府城隍庙
游客:
导游,这个城隍庙好大啊。它为什么叫彰德府城隍庙呢?
导游:
这是因为安阳明清时这里为彰德府治所,所以这里的学名又叫“彰德府城隍庙”。对比其他地方的城隍庙,这里可以说是规模大、历史久、保存好。
游客:
原来是这样。那这里的历史有多久呢?
导游:
据《彰德府志》载,彰德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在明洪武年间彰德府城隍被敕封为“威灵公”后,庙宇扩建,历经明、清等朝代多次修缮。相传民国时,大殿被毁,庙宇被改做商店市场,这一古老建筑群,开始走向没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出资腾退维修后,依托古建,成立了安阳民俗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彰德府城隍庙这才又焕发了生机。
游客:
导游,我看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呀,给介绍一下呗。
导游:
没问题。现存的彰德府城隍庙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布局为五进院落,每院以大殿为主体,配有左右对称的廊房或配房。沿庙内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木牌楼、山门、琉璃照壁、泮池拱桥、前殿、拜殿、城隍大殿、寝殿、后殿,五座大殿九门相照。建筑类型有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单檐或重檐结构,这里的建筑造型和雕刻彩绘体现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彰德府城隍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1933年被毁,1982年安阳市政府拨专款历时7年恢复原貌。现彰德府城隍庙殿堂造型及大部分建筑构件多属明初,对研究我国城隍文化和礼制建筑造型演变具有较高的科学和历史研究价值。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