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正式颁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我国加入该合约。几十年来,我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推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不断推动理念创新、技术革新。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际规则、适应中国国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承担起了与之相应的大国责任。
洛阳市拥有龙门石窟、丝绸之路和大运河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市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推动古都复兴、文化繁荣、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古都洛阳城市发展提质增效。这既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旧城改造更新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政治引领,深学细悟,
始终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行动指南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游,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丝绸之路、大运河和万里茶道在洛阳交汇,这里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密集,得天独厚,是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古都形象,让世人读懂中国、了解中国的和重要载体和金色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发展。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门作出部署,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洛阳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事业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三个有利于”要求贯彻始终,结合城市改造更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方位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促进了洛阳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互促共赢。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推动文化遗产领域
新任务新要求落地见效
以申遗为抓手,全面提升龙门石窟保护利用工作水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是我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龙门石窟保护工作。围绕岩体失稳、渗水风化、微生物病害等世界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整体保护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早在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和洛阳市政府就开始谋划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1999年5月,河南省政府成立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文物部门作为责任主体,启动申报文本和保护规划编制、保护专门立法、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通过集中行动,投入2亿多元,关停查封所有石灰窑,对严重影响龙门石窟本体保护和观瞻效果的不协调建筑物进行拆除,累计拆除18万平方米。实施了美化绿化工程,龙门石窟周边环境大为改观。2000年11月,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古都洛阳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
龙门石窟成功申遗24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严格遵循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龙门石窟游客总量从2000年的45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77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30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6亿多元。
龙门石窟游人如织
积极推进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工作。龙门石窟的成功实践,不仅给其本身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进步,也为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为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工作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积累了经验。
洛阳既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又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两大文化廊道和线型文化遗产在此交汇,彰显了洛阳在中国汉唐时期南北、东西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中国大运河申遗涉及沿线的北京、河南、浙江等8省市的31个遗产区,包括27段河道、58处遗产点,具有文化线路的关键元素和技术特征,洛阳的含嘉仓和回洛仓遗址列入其中。丝绸之路申遗涉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33处遗产点,中国的22处遗产点涉及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4省区,在中国境内穿越了洛阳盆地、关中盆地、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等文化地理区域。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宁人坊、明教坊)、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等3处遗产点列入丝绸之路联合申报项目。2项5处遗产地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非同寻常,举世瞩目。
函谷关遗址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双申遗”成功,使得古都洛阳彰显了应有的历史地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奠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大市的历史地位。同时,二里头遗址、万里茶道联合申遗也在积极推进。
洛阳市以龙门石窟、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成功申遗为契机和动力,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动融入旧城更新改造,有力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通过倾力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和洛邑古城片区为核心,以龙门片区、关林片区和白马寺片区为重要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重塑古都格局风貌,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运用小尺度、微改造、渐进式方法,对全市已公布的154处历史建筑实施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建成开放一批名人故居,利用老厂房、工业遗产建成开放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等一批历史文化空间。加大“五大都城遗址”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再现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昔日辉煌。积极推进“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全市建成开放博物馆纪念馆102家,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与此同时,持续落实好惠民利民措施,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市场、文博场馆热度高涨。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老城历史街区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洛阳汉服火爆“出圈”,深受年轻人“追捧”。《洛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洛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7.7%。旅游总收入1041.7亿元人民币,增长72.2%。文旅市场的持续火爆与洛阳市长期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强力推动历史场景打造是密不可分的。
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遗址
坚定信心,着眼未来,
以创新思维倾心
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洛阳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市,尽管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取得了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未来,要一如既往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城市发展提质增效协同发展。
提升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三个有利于”为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理念,积极推进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文物保护管理措施,避免因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影响文物的整体价值和安全。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类负责的精神,切实担当起新时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任。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精准施策,全面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能力和水平。
发挥聚焦优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2012年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该项目强调,“世界遗产地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他们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作为公共物品为公众传递价值”。洛阳市发挥文化遗产富集的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已成为当前洛阳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要紧抓前沿动态和创新实践,促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加快沉浸演艺、汉服体验、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发展,推动《龙门金刚》《唐宫夜宴》等沉浸式演出提质。引导鼓励研学旅游基地、营地和中介机构发展,推出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品牌。深挖文博资源,完善文创产品开发绩效奖励机制,调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洛阳文创特色IP矩阵。繁荣夜间经济,大力发展“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演”“夜拍”业态,持续打造“夜游龙门”“古都夜八点”“博物馆奇妙夜”等城市夜消费品牌,拓展文创市集、星级夜市、街头艺术等新空间,扩大夜间消费场景。
洛邑古城
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影响力知名度。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构建文明古国、世界文化遗产地间交流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古都论坛和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打造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发挥龙门石窟、丝绸之路等品牌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发挥对外友好城市作用,扩大“城市外交”朋友圈。创新河洛文化国际表达方式方法,打造世界文化旅游高地。提升国际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街区、博物馆多语种讲解设备、标识系统。充分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鼓励入境游旅行社、文旅企业、消费企业提升国际服务环境、多语种服务和跨境结算能力。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社会和谐发展和中华民族血脉传承,也是保护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明瑰宝的千秋伟业。从1972年到今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走过了五十多年光辉历程,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提升关键期。我们要紧跟前人的步伐,薪火相传,认真践行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使命,保护传承好世界文化遗产。洛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市,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理应勇于担当,有所作为。伴随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利好政策出台、配套设施跟进、规划理念更新,世界文化遗产在洛阳市城市综合实力提升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和凸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将持续为古都复兴、重振辉煌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发展提质增效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