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顶端新闻记者从“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获悉,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对岗崔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座标记为F1的院落遗存。
该院落遗存属于商代白家庄时期,模仿了宫室宗庙类建筑的基本格局,但在具体构成要素上又有所欠缺,未采用商代晚期流行的东西厢房等设施,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从墙屋围合式向四合院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为研究商代建筑形态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岗崔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北,结合调查与发掘,推断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共发现有白家庄期聚落中心居址区、制陶作坊区,以及墓葬30余座、灰坑670余处,出土一批重要文化遗物。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汇报人王鸿驰介绍,中心居址区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发现有庭院式建筑F1、连排房屋F2、疑似两进式房屋F3,以及大量灰坑、少量墓葬等遗迹。在中心居址区周边发现有大量特殊遗物,如卜骨、装有鹿骨的豆罐组合、原始瓷片、铜镞、铜片以及大型石铲等。
F1为小型庭院,由主体建筑、院墙和庭院合围而成,院落南北长约14.2米,东西宽约10.3-12.85米,面积约166平方米。主体建筑位于院落北部,为三连间排房,门道均朝向庭院。合围面积72平方米,院门位于南院墙中部,宽0.7米。
制陶作坊区位于发掘区北部,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大量与制陶相关的遗迹,如陶窑、沟、柱洞、灶、水井、垫土、踩踏面、草木灰及烧土块堆积等,为研究当时的陶器手工业生产体系提供了宝贵材料。
王鸿驰表示,岗崔遗址作为一处文化面貌单纯的白家庄期聚落遗址,可知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其发现突破以往文物普查及索须枯河流域夏商专题调查对于遗址范围的认识,结合大师姑遗址的发掘成果,可清晰展示出从大师姑到岗崔聚落逐渐向东南迁移的历时性变迁,为研究夏商聚落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岗崔遗址与学界普遍认为的仲丁傲都小双桥遗址年代一致,应是其外围的一处中型聚落遗址,为研究同时期聚落形态与关系提供了新材料。虽缺少高等级遗存,却出土数量众多的石器、陶器、骨器,尤以大石铲为最,长度可达45厘米,为研究商代中小聚落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