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趣”寻春:让历史可触、可感、可传承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河网 作者:莫韶华 发布时间:2025-04-03 13:44 浏览次数: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清明,承载着中国人慎终追远、踏青迎春的双重意义。4月4日至6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清明踏青‘趣’寻春”为主题,策划推出互动体验、公众考古讲座、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等系列活动,从粘土手作到商代玉器,从团扇编织到古代蹴鞠,将历史与现代连接,带观众在春日里全方位体验“活起来”的郑州历史。

  手作体验让文物在指尖“绽放”

  4月4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将举办“粘土绘春 DIY”活动。带观众以春日盛开的鲜花为灵感,结合文物的花卉纹饰,通过粘土手作的方式,创作独一无二的“春日文物”。活动不仅能让参与者感受自然之美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能在手工体验中理解文物背后的美学与工艺,体会历史与春天的交融。

  竹编团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历史悠久,是汉代已流行的竹编工艺,曾随丝绸之路远播海外。4月6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将举办“竹韵生风——团扇编织手作”活动。观众可通过劈、刮、编等技艺,亲手体验这一“东方智慧”,感受传统编织技艺的智慧与非遗文化之美。

  “高冷”考古更“接地气”

  如何从一个陶片推断朝代?4月5日举办的“考古人讲考古”公益讲座中,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永清将用亲身经历揭秘考古人的工作日常,既专业又接地气的考古公众传播方式,将带观众深切体会考古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在充分了解郑州历史文化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考古学的魅力和郑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义务讲解环节,讲解员将在旧石器文化展厅带观众了解郑州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在郑州百年考古展厅展示从1921年到2020年郑州考古的重要成果;在中华牙璋特展上讲述“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商代玉器、青铜器的“王者之气”;在百年泰斗中国考古家展上致敬河南考古泰斗们的毕生坚守。

  城市考古体验课堂解密早商贵族生活

  荣获“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是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因出土黄金器、玉杖首等珍稀文物轰动学界,再次证明郑州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核心地位。4月4日至6日,城市考古课堂体验将通过考古体验、踏青怀古、蹴鞠、盖章打卡、文创兑换等活动,探秘古人生活。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其城墙、宫殿、青铜器等遗存,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基础。本次开放的书院街墓地,则是郑州商城考古70多年来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其“兆沟+墓葬”的布局,揭示了商代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化。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出土的黄金器是中原地区迄今最早的黄金制品之一,其工艺与草原文化相似,印证了商代“金玉共振”的礼制雏形。此次考古体验课堂上,观众将直面这些“改写历史”的文物出土原址。“书院街的答案”环节,观众可以通过趣味问答了解商代墓葬布局、兆沟功能,激发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考古体验则可以模拟现场发掘、清理文物;宝藏任务书通过完成任务挑战,兑换相应文创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特别还原了古人习俗“清明蹴鞠”,让市民在运动中感受古人的春日雅趣。蹴鞠在唐宋时期与清明踏青习俗深度融合,郑州作为中原重镇,清明时节“士女踏青、蹴鞠簪花”的盛景在《东京梦华录》中多有记载。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来一场有趣的蹴鞠体验,不仅能享受春天的美好,还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个清明,不必远行。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活动中,观众将触摸到3600年前的商都脉动,体验“考古+踏青”的别样春趣。历史从未远去,它正以鲜活姿态,等待大家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