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崤函论道 百家争鸣探寻“何以中国”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9 20:55 浏览次数:

  崤函畅怀迎宾朋,虢国今朝焕重光。8月9日至1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研究院和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承办的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80余位考古与历史学界顶尖学者、高校及考古机构研究人员、地方历史文化爱好者共襄盛会。

图片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以“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为主题,聚焦“考古学与文献历史的深度融合”这一核心路径,精心设置了涵盖“虢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两周封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虢国和两周封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研究”“两周封国都城研究”“两周文化变迁和社会演进与中华文明发展研究”“虢国与郭姓姓氏文化研究”等多元议题。该研讨会旨在通过交流最新成果与前沿观点,使与会者厘清两周“多元一体”格局在“礼乐”框架下的融合机制,解码封国所承载的国家治理智慧与社会结构变迁规律,完善两周考古的时空坐标与文化谱系,进而为阐释“何以中国”提供坚实的考古实证。活动为期两天,分为主旨发言、分组研讨、现场考察三个环节。

  开幕式由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主持,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所主任徐义华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先后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徐义华表示,近年来,包括虢国在内的众多两周封国考古工作捷报频传,新发现累若贯珠。这些珍贵的考古新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相映生辉,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两周历史文化的认知,生动而有力地昭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厚根基与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虢国墓地,虢都上阳城,义马上石河墓地等重要遗存的相继发现与科学发掘,如同打开了一扇珍贵的时空之窗,为我们揭示了虢国乃至整个两周时期的社会面貌、等级制度、丧葬礼仪、工艺水平和历史文化图景。这些重大发现,不仅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虢国本身的认识,更为整个两周考古学树立了极为关键的断代标尺,其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影响深远。

  “河南是两周王畿与众多重要封国的分布地,三门峡虢国遗址的研究成果,是河南对全国两周考古的重要贡献。本次会议在虢国故地举行,意义深远。当前正是研究方法革新的黄金期,期待通过这次群贤毕至的盛会,讲好虢国及两周故事,为鉴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孙英民对活动寄以厚望。

  主旨发言环节,七位学者围绕虢国和两周封国研究的最新成果展开交流与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源研究员从氏名(排行)与名字、婚媵、职官、右者、征伐等方面,系统阐释了周金文虢氏资料的史学价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张新斌研究员梳理了先秦时期苏国地望、主要事迹,进而对苏、虢关系进行了探讨;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闻捷教授从虢仲墓出土编钟数量、组合等出发,首次披露虢国墓地出土的8件无枚钮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新式钮钟,其独特的音列结构为理解西周甬钟向东周钮钟乐式演变提供了关键节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宫希成、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宏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海青分别围绕相关主题作了发言。

  在分组研讨环节,山东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孙敬明、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宁镇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部副主任张鹏、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丁哲等37家高校、28家考古研究机构、12家博物馆及学会(协会)的与会专家分别围绕研讨会主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学术观点,展开坦诚而深入的研讨与争鸣。

  研讨会成果丰硕,收集论文90余篇,其中虢国研究45篇,内容涵盖综合性研究、族属研究、墓葬布局研究、青铜器及铭文研究、玉器研究、文物保护研究、生物学(基因)研究、生产工艺研究等;两周封国研究47篇,涉及都城研究、考古新发现、历史文化研究、礼制研究、青铜器研究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是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握手”的重要契机。

  “学者们对虢国核心遗存进行了深度研讨,在考古地层学分析、器物类型学研究、历史文献考据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启发性的新见解,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立足丰富的两周封国遗存,成功构建了‘考古实证—文献互动—区域比较’的研究范式,特别是通过虢国遗址与其他同时期都城遗址的对比分析,为中国早期文明探源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方法论借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研讨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深化了虢国作为两周姬姓封国核心样本的研究深度,进一步厘清了西周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还推动了两周封国考古研究从单点突破迈向区域文明整体阐释的新阶段,为构建两周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贡献了坚实的学术智慧。

  8月10日上午,参会人员还实地考察了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观看了《虢国重光——三门峡虢国考古成果特展》,进一步深化了对相关考古遗存的直观认知。

  “此次研讨会既是对过去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又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擘画展望。”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周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虢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篇章。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还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深入研究三门峡虢国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能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有力支持。(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文/图 夏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