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瑰宝芳华永驻
——写在“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启幕之际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龙门石窟官微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2 15:16 浏览次数:

  千年石语

  今朝和鸣

  8月19日

  为期3天的

  “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

  在洛阳启幕

  以“石窟寺保护、传承与价值传播”为主题,汇聚全球文化遗产专家及机构代表,共商石窟寺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这次论坛,既是一场向世界展示中国石窟寺保护成就的盛会,也是一次人类文明齐心携手护瑰宝的庄严约定,必将为全球石窟寺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激发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如是寄语。

  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集众智、汇众力、聚众心,共同让石窟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此次论坛正是对这份期许的热切回应,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以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意义重大而深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石窟寺,孕育于开放包容的历史土壤,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信仰,一凿一刻、一笔一画间,皆镌刻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它们是人类文化辉煌灿烂的集中体现,更应是全人类携手呵护的文化瑰宝。

  “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从敦煌莫高窟的丝路飞天,到云冈石窟的真容巨壮,从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到龙门石窟的魏唐气象……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石窟寺。千龛拱列间的每一次驻足,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凝视、对未来的深邃远眺。

  今年5月,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凝望千龛邻峭壁,细品瑰宝绽芳华,感慨万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深情寄语,回荡在伊水两岸。

  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

  立伊阙而环望,它与河洛大地星罗棋布的石窟寺群共同勾勒出中原石窟寺艺术的完整谱系。

  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新征程,洛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凝心聚力,赓续接力,用心守护、传承创新、传播弘扬,让石窟寺绽放时代光彩,矢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保护

  让文化瑰宝恒久“在那里”

  在龙门石窟考察时,总书记对石窟寺保护询问得很细致,甚至问到山体岩性这样的专业问题。

  “龙门石窟的岩层属于石灰岩,质地细腻,当年工匠正是借着这种特性,才能在石壁上雕出‘曹衣出水’的飘逸衣纹。针对不同的岩性,保护策略也不一样……”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详细讲解,总书记频频点头微笑。

  “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

  保护石窟寺,就是保护精神的根脉,就是在为历史坐标加固地基。为此,一代代守护者探索出新的“中国智慧”。

  而在这张答卷上,洛阳始终立足前沿、积极探索。

  壁立千载,风霜雨雪,岁月侵蚀与历史劫难一度让龙门石窟伤痕累累。如今,一场科技支撑的系统性保护行动,正在伊水两岸全面展开。

  在崖壁关键点位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动态监测岩体位移、裂隙变化及温湿度;借助光谱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侵蚀石刻的微生物种类与分布;通过VR虚拟复位,在数字空间中将流散文物“放回”原址……

  从一方题记到万龛造像,应对无形的石窟寺病害,科技成为“最明亮的眼睛”,为保护提供了强力支撑,也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石窟寺保护的“洛阳样板”。

  石窟艺术一眼千年,守护之路永不止步。

  立足洛阳、覆盖中原、面向全国,本次论坛举办期间,“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也将正式挂牌。

  今后,石窟寺保护的洛阳力量,将更加澎湃!

  传承

  让文化瑰宝更好“到心里”

  宾阳中洞内,学生们围聚一团,屏息聆听造像衣饰背后的文化融合故事;

  文物修复体验区,孩子们用软毛刷轻拂瓦当残片,体验“小小文保员”的修复日常;

  白园诗廊里,书声琅琅与伊河流水潺潺相映,吟诵出白居易笔下的神都洛阳……

  今年暑期,龙门石窟研学活动热辣滚烫,万千青少年以研学为桥,在行走中领略石窟寺、读懂石窟寺。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

  这些年,循着“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发展理念,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千年瑰宝,不再是“课本里的古迹”,纷纷化身可触摸的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让千年文脉在传承中续写新篇。

  正如卢舍那大佛、莲花藻井等石窟寺文创,挂满了游客的随身背包,贴满了千家万户的冰箱柜门。

  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古老智慧丰盈当代文化建设,洛阳,正让千年瑰宝更生动地“活”在当下。

  传播

  让文化瑰宝扬帆“联世界”

  “奉先寺最佳机位分享!”

  打开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石窟寺“打卡”教程皆有海量“一键三连”,各式石窟寺表情包“刷屏”评论区,为亿万网民带去无限欢乐。

  无独有偶,借势移动端传播浪潮,右手形似“剪刀手”的龙门石窟宾阳北洞阿弥陀佛造像,“上网”即走红,被网友称为“史上最萌佛像”,“圈粉”无数。

  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时空距离”大大压缩,更多石窟寺以令人惊喜的方式,活跃在公众视野。

  比如,乘跨界融合之风,《龙门金刚》《洛神水赋》等文艺作品火爆“出圈”;联动《永劫无间》《梦幻西游》等热门游戏,石窟寺在数字世界复刻“重生”;“云上龙门”直播间打破时空界限,让人足不出户即可沉浸感受文化之美……

  走出方寸洞天、走进万家灯火,古老的石窟寺,正以更青春、更开放的姿态“火”起来。

  线上“出圈”,线下“出海”。

  从联合美国相关机构,以“数据聚合”方式还原《文昭皇后礼佛图》,让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复位,到举办“探寻龙门石窟千年文化奇迹”等海内外媒体采风活动,向世界展现龙门风采,发力石窟寺文化国际传播,洛阳与世界“双向奔赴”。

  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让古老文化绽放时代光彩,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大众,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些文化瑰宝,不只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托付!

  跨越千年,当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映照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心中,这正是石窟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最好注脚。

  伊水东流千古事,窟龛石影映新辉。

  我们期待,本次论坛能够一如既往“守保护之正,创传承之新,跨传播之广”,再一次为石窟寺保护凝聚新共识、贡献新智慧,让千年瑰宝在传扬间历久弥新。

  我们坚信,牢记“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嘱托,切实把千年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缕文明之光必将照耀中华大地、辉映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