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漯河市贾湖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裴李岗时代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先民思想观念以及贾湖文化作为上溯文明起源的重要样本等展开探讨,深入细致地阐释裴李岗时代在中国史前文明前夜中的地位。
会议在严肃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会前播放了由社科院学部委员、贾湖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巍作词作曲的歌曲《贾湖之光》。悠扬的旋律、细腻的笔触与真挚的情感,配合精美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全场专家学者的关注。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明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期待通过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挖掘贾湖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破解文明起源中的未解之谜,共同推动贾湖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将其打造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和亮丽名片。
贾湖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通过主题发言、课题报告和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为贾湖文化“站台”。他们就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最新发现、考古规划及未解之谜等内容展开论述,观点深刻、内容详实,充分展现了研究会在贾湖文化学术体系中的基石作用和推动力。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认为以新郑裴李岗、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或者广义嵩山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关键性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作了题为《鼎文化与裴李岗时代》的专题报告,认为陶鼎最早的实物证据发现于贾湖遗址第二期早段,且在问世不久便成为葬俗的重要环节,在第二期晚段出现鼎罐壶随葬品组合现象,并开启传播形成鼎文化传统,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作了题为《裴李岗文化与早期嵩山文化圈的形成》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贾湖遗址稻作农业、龟灵崇拜等特殊发现,认为贾湖一期处于嵩山文化圈形成的发展期,而后向北移动,为最终形成覆盖广泛的统一文化圈作贡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介绍了贾湖遗址第九、十次考古发掘成果,特别是聚落环壕、中心墓地、葬具、祭祀坑等物质遗存,揭示其与文明的核心因素——礼制的萌芽有密切关系,凸显出贾湖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关键性遗址。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则为我们讲述了气候演变所带来的影响,明晰中国南北方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史前农业并行演进,依次同步经历早期农业、农业社会、古国时期的三个重要阶段的重要论点,进一步加深对环境考古重要意义的理解。
北京科技大学杨玉璋教授以独特视角进一步拆解贾湖文化研究的未解之谜,如其兴起与衰落背后的原因、迁移的路线如何、传播的媒介是什么、骨笛和龟甲随葬截然相反的延续现象等,为我们后续开展研究提供思路。
北京大学博士李金斗分享了参与贾湖遗址第九、十次考古发掘的经历与开展考古勘探的思路,表示向上山遗址等同行学习借鉴,进一步揭示贾湖聚落形态,厘清与贾湖同期淮河中下游遗址间文化交流和联系。
贾湖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样本,其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日益凸显。研究会将持续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推动贾湖文化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为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