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预告
主讲嘉宾:李默然
主题:《解密玛雅文明》
时间:9月20日14:30
讲堂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多功能报告厅
咨询电话:19211762069
▲玛雅文明跳舞的玉米神形象彩绘陶盘(图源网络)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的瑰宝,主要分布在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区,兴盛于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900年。其城邦社会如科潘遗址,有着独特的政治结构,其贵族居址布局规整,如8N-11号贵族居址的69N建筑,不仅是居住场所,更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等级信息。经济上,玛雅人擅长农耕,玉米是核心作物,这在其艺术和宗教中多有体现。文字方面,神秘复杂的玛雅象形文字,记录着历史、历法等重要内容。更值得一提的是,玛雅人有着独特的宇宙观,他们认为冥界在水面之下,是死亡与重生之地,如科潘遗址69N建筑的马赛克雕刻,就展现了玉米神死亡后进入冥界、最终重生,以及太阳升起的场景。艺术上,除了建筑雕刻,玛雅彩陶也极具特色,其上多描绘有玛雅的神话故事与宗教符号。战争在玛雅城邦间较为频繁,各城邦以此来争夺资源与权力。
尽管玛雅文明如此伟大且盛极一时,却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过度的开垦导致了环境恶化,影响了农耕经济根基;复杂的宗教仪式也耗费着大量人力物力,加上城邦间的战乱,最终使玛雅文明逐渐衰落。
对比中国古代文明,二者差异明显。玛雅文明以城邦制为主,中国则较早形成大一统王朝;玛雅宇宙观中冥界与水紧密相关,中国古代虽也有关于冥界的观念,但更强调“天人合一”,与农耕生活及宗法制度结合紧密。不过,二者也有相似处,比如都重视农业,且艺术创作多与宗教、生活需求相关,像半坡文化的“人面鱼”图案,与玛雅文明中鱼象征重生的观念有相通之处,都反映了对生命循环的思考。
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差异在文物艺术风格上有直观的体现,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玛雅城邦制与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模式,对各自文明的技术发展(如建筑、农业技术)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
玛雅文明后来逐渐走向衰败,文明也因此中断,中国虽朝代更替频仍,文明却延续至今,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差异?
▲玛雅文明年轻的玉米神塑像(图源网络)
9月20日下午14:30,由河南博物院、河南广播电视台举办的2025年中原国学讲堂“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讲堂第24讲(总第422讲),特邀李默然副研究员,为您全方位解读“玛雅文明”。
敬请期待!
本期嘉宾
李默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武汉大学考古系博士,2016—2017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中美洲考古、文明起源及对比、聚落考古等。参与和主持郧县庹家洲遗址、西安太平遗址、金坛三星村遗址和洪都拉斯科潘遗址的考古发掘,在《考古》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