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下,沐浴着冬日暖阳,雄伟的二七纪念塔巍然屹立,见证着河南古都郑州的沧桑巨变。
雄伟的二七纪念塔 李焱 摄
“置身繁华的二七商圈,站在二七塔下,听着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响起,仰望塔顶闪耀的红五星,回忆起近百年前工人阶级血雨腥风的斗争历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2021年1月26日,在时隔十年之后,市民王阳专门带着儿子又在二七纪念塔前照了张合影。他说:“郑州二七纪念塔,延续着一座城市的标志与灵魂,是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塔。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发扬革命传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郑州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推开历史之门,重温革命工人血染大地的英雄史诗,仰视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丰碑,成千上万郑州人无数次在深切的缅怀与敬仰中重读这段壮丽的诗篇,仿佛看到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着人们前进的航程。
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二七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图片资料 李焱 摄
2021年1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二七广场的郑州二七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大量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真实记录着那段难忘的历史,展现了京汉铁路工人爆发出的工人阶级团结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听着二七纪念馆讲解员高梦迪慷慨激昂的讲解,一幅永载史册的光辉长卷徐徐展开。
在二七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名叫扁担簧的机车配件。旁边悬挂着一张衣衫褴褛的工人扛着它劳动的图片。指着这幅图,高梦迪告诉记者,20世纪初的军阀混战,导致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存,纷纷到铁路上找碗饭吃。他们遇到的第一关就是考工。那时,在工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考工难,考工难,入路难似上青天,压断筋骨累折腰,有的一命染黄泉。”
“当时,这种名叫扁担簧的机车配件重达200斤,资本家规定,凡是来参加考工的人都必须扛起它走上100米。在走的过程中,工头会冷不防地往工人的腿窝里猛踢两脚,工人身不弯、腿不颤才算合格。参加考工的人都是穷人,吃不饱饭,面黄肌瘦,哪有那么大的力气。不少人在参加考工中被压得口吐鲜血,落得终身残疾。”
在残酷的压迫下,工人们发出“军阀刀鞭沾满血,工人何时能出头”的愤怒呐喊。1920年10月份,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在京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李大钊同志曾两次来到郑州为工人们讲学,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1921年8月份,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京汉铁路沿线工会组织不断建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广大工人迫切要求建立全路统一的工会组织。在这种形势下,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决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普乐园举行。当日上午,各个铁路分工会代表和各界来宾数百人会聚郑州,冲破反动军警层层阻挠,冲进会场。在一片欢呼和口号声中,郑州分工会委员长高斌大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2月1日晚,总工会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为争人权争自由,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面对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军阀吴佩孚决定用武力镇压工人。
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总工会一声令下,郑州分工会工人们齐集机厂煤台,郑州分工会委员长高斌拉响三头汽笛,宣布罢工开始。在三个小时内,从南到北10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线上,3万工人实现了总同盟大罢工。
当年2月7日,吴佩孚等反动军阀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开始了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在同敌人的激烈斗争中,共产党员和广大工人表现得无比坚强。
林祥谦,福建闽侯县人,共产党员,在江岸机厂当钳工。1922年江岸分工会成立时,被选为委员长,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他立场坚定,冲锋陷阵。1923年2月7日,敌人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的电线杆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复工,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31岁。
施洋,字伯高,湖北竹山县人,共产党员。他是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怀有深厚感情,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劳动者的律师”。施洋在1923年2月7日被捕,15日被秘密杀害于武昌洪山,年仅34岁。面对残暴的军阀,他展现出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这次大逮捕和大屠杀中,共有52位同志牺牲,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被开除。在这次惨案中,许多工人被打成重伤,敌人不许医院救治。工人们被打死了,敌人还不许家属收尸。残暴的军阀甚至割下被捕工人的头颅,将鲜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火车两边,沿途威吓罢工工人,一时间腥风血雨扑面而来,工人的鲜血染红了京汉铁路。
“二七惨案”后,京汉铁路沿线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但是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没有退却,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踏着烈士的脚印,又开始了新的斗争。1924年2月7日,全国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郑州分工会恢复后,汪胜友被选为郑州分工会委员长,司文德被选为工务处工人总代表,他们二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于1926年7月组成秘密战斗小组,经常在夜里卸掉铁轨上的枕木,烧毁桥梁,有力打击了封建军阀。1926年10月6日,二人被捕,15日被杀害于郑州的长春桥。
一种生死与共的革命信念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长春路更名为二七路,1951年,郑州市在整修道路时,将长春桥旧址扩建为二七广场,并搭建了一座木塔。1971年的一天,二七广场上的木塔根部腐朽,轰然倒塌。由于木塔是郑州现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现场,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郑州市委决定建设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实物李焱 摄
“二七纪念塔是一座建筑独特的仿古连体双塔,1971年7月1日开工建设,10月1日对外开放,就建在汪胜友、司文德等革命烈士牺牲的地方。塔高63米,共14层。此外,纪念馆内还有很多铁路元素,比如走廊中的铁轨扶手、窗雕等,这些都配合了纪念馆的展览主题。”郑州二七纪念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庞倩华向记者讲述了郑州二七纪念塔建设历史及“二七精神”内涵。
庞倩华深入剖析说,这种精神是争人权争自由的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这种精神是团结战斗、生死与共的革命信念。在大罢工期间,京汉铁路工人不惜用生命和鲜血来贯彻和执行团结战斗的宗旨,既注意全路工人阶级的团结一致,又与各地无产阶级相互支持。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把全国的无产阶级联合在一起,团结战斗,生死与共。这种精神是不怕流血牺牲,不屈服于武力的英雄气概。最初在得知吴佩孚禁止总工会开会时,全体代表就表示“坚持斗争如期开会”;在代表前往会场被反动军警包围时,“奋勇拼死冲开阵线,拥入会场”,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正式成立;在罢工宣言中宣布“决不后退”。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金康说,“中国共产党是这次工人运动的发动者、领导者、先锋队和作战部。在这次斗争中,京汉铁路上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为实现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捍卫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以其叱咤风云的革命气魄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献身精神,发挥了极为卓越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罢工斗争中的骨干核心力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运动开创了中国工人阶级与工会跟党走的历史典范。”
一次次绽放时代的光芒
“东方红,太阳升……”蓝天白云下,每到整点,悠扬的东方红乐曲都会从二七纪念塔传出,向路过的行人准时报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纷纷来到二七纪念塔前,感悟那份永不忘却的初心,重温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
在高梦迪5年的讲解员生涯中,有一幕感人的场景始终令她难忘:2019年春,在家人陪同下,一位身穿旧军装的九旬老人走进二七纪念馆,他认真聆听讲解,热泪盈眶。因为八个展厅分布在不同楼层,老人坚持不坐电梯,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台阶走上去。问起原因,他说:“我要沿着革命先烈的脚印前行。这是对先烈的最好缅怀。”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舞台上,“林祥谦”铿锵有力的革命誓言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2021年1月22日下午,由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和二七区文化馆共同创排的红色话剧《二七风暴》在中原英烈馆上演。不少团员青年表示,恢宏悲壮的舞台表演生动再现了以林祥谦、施洋为代表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先烈形象,谱写了一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赞歌。二七区文化馆馆长董阳告诉记者:“该剧目前已演出40余场,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要把这部红色话剧演满100场,让更多人铭记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
2006年,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保”单位,郑州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二七纪念馆坚持开展传统报告和巡展“走出去”相结合活动,创新推出“永不忘却的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七精神永放光辉”等10余个主题展览和报告进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广场活动,年均举办40场。
老式机型火车轰隆“驶来”、棉纺工厂一片忙碌、二七商圈燃起商战硝烟……每逢假日,不少市民带着孩子走进二七纪念堂参观“百年郑州”展览,从一张张老照片、老票证、老物件中感受郑州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作为由郑州市文物局主办、二七纪念馆承办的长期展览,“百年郑州”展览从20世纪初京汉铁路修建通车开始讲述着郑州百年巨变。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磅礴力量。近百年岁月,弹指一挥间。红色基因,为古都郑州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记;“二七精神”深深融入郑州人的血液,一幅更加壮丽新时代画卷已经灿然开启。未来,等着我们涂抹出更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