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发布 龙门石窟频频“亮相”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08 18:22 浏览次数:

  12月7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的《“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5次提到龙门石窟,还有数处涉及河南的中小石窟保护与研究。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石窟之一。《规划》在回顾我国石窟寺保护取得的成绩时说: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接待过多国政要和游客,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特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规划》提出,在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等重要石窟寺开展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综合性文物保护工程。

  石窟寺考古报告出版工程要求全面推进重点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具体提到了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沟区、宾阳中洞、古阳洞、看经寺及以北区。

  “数字石窟”项目中则强调要推广数字敦煌、数字龙门等数字展示模式,选取一批重要石窟寺,打造数字化精品展示项目。

  《规划》还提出,国家层面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依托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机构建立区域保护研究基地,发挥专业机构的技术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

  相关新闻:

 

 龙门石窟50年来首次“大保养”

景区仍正常开放


图片

  12月6日,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启动。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搭脚手架。

  时隔50年,龙门石窟再次迎来“大保养”。12月7日,记者从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已正式启动,这是继20世纪70年代以来奉先寺进行一系列加固维修工程后,又一次启动的大型保护工程。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摩崖型群雕,但长期受到渗漏水、岩体开裂、微生物等病害因素影响,文物安全情况令人担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本次保护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方案实施。其中,奉先寺保护工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渗漏水治理,即根据奉先寺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对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并定期维护清理,提高岩体的稳定性,全力保护文物和游客安全。

  与此同时,在龙门石窟擂鼓台区域,对存在安全稳定性问题的擂鼓台南洞岩体及明代砖拱体开展紧急支护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对受降雨影响明显的万佛洞、古阳洞等洞窟,采取裂隙封堵防渗、窟龛防排水、修造小型石窟檐、危石加固等措施。

  目前,奉先寺石窟前区域周边已搭建起20余米高的脚手架,脚手架中间,露出卢舍那大佛周身,不影响游客观赏。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此次工程体量大,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龙门石窟仍旧正常开放,施工采取半开放方式,工作人员也将克服冬季施工困难,力争在明年牡丹文化节前完成主体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工程尝试利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技术都运用到了前期勘察设计中。

  据悉,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龙门石窟研究院还成立了由全国一流石窟保护专家组成的顾问组,不仅对前期方案进行了详细评审论证,还将定期到现场检查指导,解决工程实施中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