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让黄河文化熠熠生辉 让历史文脉绵绵不息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孙新峰 潘燕 成燕 发布时间:2022-03-04 08:52 浏览次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春日的黄河郑州段,天蓝蓝,云悠悠,草青青。融融春光中,河畔柳枝吐绿,空中飞鸟翔集,动静之中演绎着生态之美。走进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花园口游览区,只见不少市民漫步母亲河畔踏青赏景,陶醉在最美春光中。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位于黄河之滨的古都郑州,正在全力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征程上奋楫扬帆,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壮美黄河铺陈中原大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吸冰雪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黄河从世界屋脊一路向东,穿越崇山峻岭,经过百转千回,铺陈中原大地,流入茫茫渤海。流至郑州桃花峪,她一改浊浪滔天为宽阔平缓、黄波金浪,呈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迷人风采。

壮美黄河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母亲河不仅把最壮美的风光留在了中原,还在这片黄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明。

  郑州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在黄河文明中居于中心地位。俯瞰黄河郑州段,西起巩义,东至中牟,流经荥阳、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等沿黄区域,长约160公里。这里河洛文化、商都文化、农耕文化、根亲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古战场、古石窟、古建筑星罗棋布,奇险壮美的黄河自然景观与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融为一体,大河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黄河东西向穿越郑州大都市区中心地带,是联系洛阳、开封、焦作、新乡等地区的生态纽带,更是郑州大都市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活力区域。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黄河郑州段旅游资源具有人文与自然资源完美结合、深度融和特征。这里是中华文明源头,黄河风光独特,文旅资源品位很高。该段拥有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330多处,自然景观类5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0余项。“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郑州谱写中华文明“第一篇章”

  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和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郑州创造了中华文明前3000年的辉煌;从蒙昧氏族社会,到煌煌国家文明,郑州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2020年5月7日,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让郑州“惊艳”世界:作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不仅被誉为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还被专家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巩义双槐树遗址发掘的陶器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焱 摄

  2021年4月,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发掘的巩义双槐树遗址榜上有名。至此,郑州市先后有15个项目获此殊荣,成为全国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最多的城市。

  谈起厚重的郑州文化,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如数家珍: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郑州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及郑韩古城的考古,让人们第一次通过实物看到了《春秋》中描述的东周时代的繁盛社会。郑州娘娘寨两周城池发现,让人们第一次看到西周时代的社会景象。郑州商城的发现,让人们第一次领略早商王朝建国立都的霸气。郑州王城岗遗址发现,让人们第一次遥望了夏王朝早期的曙光。郑州双槐树遗址发现,让人们第一次感受中华文明诞生前夜的涅槃璀璨。郑州裴李岗遗址让人们第一次惊叹中华民族开始迈向文明的精彩气象。郑州李家沟遗址发现让人们第一次读到中原地区由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的豪迈史诗。而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发现,则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古人类向现代人进化步履的铿锵。

  在郑州数量众多的古遗址中,不仅包含早期人类生活遗存、都城和城市遗存,还有礼制、科技、天文、教育、宗教和墓葬陵寝遗存,集中涵盖了华夏历史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类型的核心内容。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外景 王羿 摄

  第一个陶鼎、第一个陶塑蚕蛹、第一个陶塑人面像、第一缕丝绸、第一尊原始青瓷、第一幅北斗九星图、第一片金箔纹饰、第一组九鼎八簋、第一座版筑城池……从郑州发现的诸多中国考古界“第一”,不断拓展着人们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视野:从2700年前的东周到2900前的西周,从3100年前的晚商到3600年前的早商,从3800年前的夏末到4100年前的夏初,从5300年前的河洛古国到7000年前的文明前夜,从9000年前的文明萌芽到1万年前的文明孕育,从1万年前的氏族社会到3万年前的现代人形成,从5万年前的人类嬗变到10万年前古人的进化……一个个考古新发现,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的轴线不断向前延伸,不断更新丰富,不断刷新认知,不断活化再现。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告诉记者,郑州不仅拥有黄河、嵩山等驰名中外的自然资源,更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黄帝文化、商都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等源远流长;子产、列子、韩非子、李诫、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欧阳修等一大批先贤人杰影响广泛;诗歌、民俗、象棋、陶瓷、庄园等文化特色鲜明;运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对郑州影响深远。

  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这片黄土地上,奠基了泱泱中国的最初基业,形成了璀璨的黄河文明,铸就了中华文明的主体。

  放眼郑州东北部,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识性遗址,是中华文明发展主干的实物见证。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位于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附近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现场,只见该公园的主建筑——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数百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公园内景观绿化工程已初步具备观摩条件。碎石小路沿着湿地水系蜿蜒交错,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微波,仿古的茅草屋倒映在水中,几只野鸭在此休憩停留,无比惬意。“目前,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2年5月可实现结构封顶,9月底前可完成安装及装修工程。”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郑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重要举措,对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意义重大。”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表示,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集中展示具有7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形成“北看红山、中看仰韶、南看良渚”的中华文明展示格局。

  据郑州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以“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荥阳故城、大运河郑州段等考古研究及保护展示为依托,郑州将建设沿黄文化遗产廊道,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支撑。配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将打造黄河沿线集中展示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主线的黄河生态文化带,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双槐树“河洛古国”等重大遗址项目建设,增强郑州黄河历史文化的辐射力。

  为充分彰显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提升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全球认同感和感召力,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加快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建设,围绕“山河祖国”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以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为目标,科学开发利用文旅资源,深入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奔流不息,一往无前。听,有一种声音始终在郑州广袤的大地上回响:奔腾吧,母亲河!(郑报全媒体记者 孙新峰 潘燕 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