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为突出的价值。该遗址占地47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以来,该遗址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很好的保护。从“文物保护单位”到“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进入新时代,如何彻底破解困惑和难题,真正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共同话题。
发展经过
隋唐洛阳城遗址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管控区域。从20世纪50年代一期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就充分考虑了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和避让。
这一时期,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受当时财力、人力和理念方式所限,其保护是“被动式”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死保”起来。保护投入少,社会认知程度低。对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应天门、明堂天堂等重要遗址,只是采取了简单的圈墙保护措施,周边环境“脏乱差”。五十年的城市化,使得该遗址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其宫、皇城遗址以及洛北里坊区城市化严重,洛南里坊遗址村庄无序发展,被侵占“蚕食”屡禁不止。昔日繁华无比的城址范围,由于发展慢、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一度沦落为人们不愿去的地方,成为被城市遗忘的角落。
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央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主动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大额资金集中投入,主动实施环境整治和本体保护,全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改大遗址“脏乱差”“蓬头垢面”顽疾,让大遗址“美”起来,变成一处处极具文化气息的美丽公园。大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概念的提出和广为实践,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保护理念上的进步,大遗址保护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导下,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推进了十五年。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从最初的36处,到后来的100处、150处。从“十一五”时期的“三线两片”,到“十三五”末的“六片、四线、一圈”为重点、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对于洛阳等大遗址分布集中、问题突出的地方,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则是一种更为积极、更为有效的保护方式。自此,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始步入“主动式”保护关键时期。
隋唐洛阳城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持续推进环境整治和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实施了宫城核心区征迁治理,建成开放了明堂天堂、应天门和九洲池等考古遗址公园。结合丝绸之路申遗,在洛河南建成开放了定鼎门、天街、南城墙等考古遗址公园。定鼎门、含嘉仓和回洛仓遗址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通过遗产价值的呈现和传播,隋唐洛阳城遗址变成了一处处美丽的公园,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拥有自己的尊严,已经成为洛阳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机遇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1年3月,隋唐洛阳城保护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0月,国办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强调要“加强大遗址保护”,“坚持考古先行、保护第一、融合发展、创新驱动,系统做好大遗址考古研究、空间管控、保护管理、开放展示工作,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大遗址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少数几处大遗址作为重大项目列入该《规划》。不久,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也是首次将“利用”与“保护”并列,强调了大遗址“利用”的重要地位。《规划》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更好统筹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时代需求。持续建设西安、洛阳……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勾勒文明经纬、延续中华文脉。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这些有关大遗址保护“活”化利用的重磅文件出台,为新时代,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利用、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高度重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工作。“十三五”省财政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十四五”将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洛阳市狠抓落实,将大遗址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作为发展的动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尽快打通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打好“盛世隋唐牌”,再现隋唐盛世辉煌。
同时,隋唐洛阳城遗址面积大,地处市中心,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产生矛盾,不同程度影响到该区域的开发建设,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息息相关。作为一项时间跨度大、涉及专业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其保护,毫无疑问也是洛阳市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主要靠政府主导,靠财政投入,前期规划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成本极大,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社会参与度不高,遗址区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改善,当地群众并未享受到大遗址保护的成果。尤其是22平方公里里坊区10万群众生计出路问题依然存在。三是保护利用模式单一,活化利用不够,缺乏产业支撑和运营思维,“造血”功能不足。四是基础工作薄弱,科技引领不够,考古科研成果转化滞后。
应对策略
大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隋唐洛阳城遗址地处市中心,矛盾复杂、问题积压、利益诉求交织。光靠环境治理、价值展示、美化绿化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升,理应以创新引领,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需要在保护前提下,融入城市经营和乡村运营理念,整合激活现有资源,植入文旅产业,展现其发展活力。
立足大遗址保护国家战略,结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期待在探索大遗址保护新形态上提供洛阳案例、洛阳经验。权衡“被动式”“主动式”保护中的得失,提出“创新式”保护策略,在“考古遗址公园”基础上,提出“国家遗址公园”新的建设目标,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新形态和沉浸式文旅目的地。让沉睡千年的隋唐洛阳城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实现大遗址保护利用形态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新跨越。
要整体保护,系统展示。全面落实总体保护规划要求,统筹隋唐洛阳城遗址整体,重点对中轴线和宫城核心区、22平方公里的洛南里坊区保护展示。突出保护性展示这一定位,强化提升中轴线,彰显其脊梁灵魂作用,全面展示彰显其遗产价值。宫殿、城门、城墙、角楼、街道、水系、苑囿、桥梁、里坊、仓窖等重要遗址,要全面系统保护展示。
要拆违治违,改善环境。采取“整体搬迁”和“微改造”相结合的方式,疏解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口总量,全面改善遗址环境。对遗址区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实施彻底搬迁。对水磨村、安乐新村、应天门前广场等整体征迁,异地安置。对其余大部分村庄、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等,实施“微改造”,改善提升基础设施,修复历史风貌。计划疏解遗址区人口4万人,减少建设用地7200亩。
要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结合大遗址保护,合理植入产业,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和青年友好型空间,谋划7大功能板块和1个景观长廊。重点对中轴线两侧进行精准业态谋划。植入研学旅行、体育健身、康养民宿、文创研发等业态。运用全息投影技术、VR、4D成像等设备和技术手段,通过现实与虚拟的交融、空间的交错、视觉的冲撞,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旧城改造、乡村振兴工作与大遗址保护同频共振,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首先实施中轴线贯通工程,再现昔日神都辉煌。重点推进22平方公里里坊区内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征迁安置、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让群众享受大遗址保护成果。
要政府主导,强化保障。市委市政府组建高规格领导机构,抽调专人组建工作班子,强力推进。科学、高水平编制总体保护规划、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听取并积极考虑各方诉求,通过市区政府、街道社区、居民村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形成大遗址可持续保护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合力和利益共同体。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国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载体和金色名片。持续推动该遗址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从“被动式”保护,到“主动式”保护,再到“创新式”保护,实现大遗址从“保”起来,到“美”起来,再到“活”起来新跨越,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新形态,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正逢其时。使命光荣,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