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唐代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洛阳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21 11:03 浏览次数:

香山寺遗址出土手印纹砖 梁笑宇 摄

  2022年4月16日,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的第四场直播中,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透露,唐代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规模宏大 以古印度高僧墓塔塔院为基础创建

  香山寺是唐宋时期龙门石窟周边著名的“龙门十寺”之一,与今天我们熟知的清代重建的香山寺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唐代香山寺遗址位于龙门东山南麓,坐北朝南,因山就势,呈阶梯状分布于多级台地上。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清幽、人迹罕至,是鲜为人知的“龙门秘境”。

  路伟说,香山寺的兴建与一位古印度高僧有关。这位古印度高僧名为地婆诃罗,据唐代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记载,其修行高深,唐高宗晚期及武则天时期,他在长安、洛阳翻译了10多部佛经,深得武则天的尊崇和礼遇,武则天曾为其译经“御制序文,深加赞述”。武则天听闻地婆诃罗圆寂“深加悲悼”,敕命将其葬于“龙门山之阳、伊水之左”(即龙门东山南麓)。此后,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提议在地婆诃罗墓塔塔院的基础上扩建寺院,武则天敕名香山寺。

  “我们在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一处塔基遗迹,很有可能就是地婆诃罗的墓塔。”路伟说,考古工作者根据地形、地宫构造、出土砖和石刻,结合文献,确定其年代,判定其可能为地婆诃罗墓塔。这是目前唯一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唐代入华印度高僧墓塔,也是洛阳地区全面发掘的唯一唐代塔基。据文献可知,地婆诃罗为唐代洛阳地区瘗(yì)葬最早的印度入华高僧,同时也是龙门地区瘗葬的唐代众多入华域外人员中的第一位。

  汇聚唐宋文韵 文人墨客眼中的“龙门秘境”

  香山寺诞生了许多诗坛佳话,“香山赋诗夺锦袍”就是其中之一。路伟说,武周圣历元年春(公元698年),武则天曾驾幸香山寺,游宴赋诗,令从臣武三思、沈佺期、宋之问、东方虬等赋诗应制,赐夺锦袍,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诗坛佳话,也使香山寺因皇室贵族的因缘而具有官寺色彩,显赫一时。

  “现存有关香山寺的诗词有80余首,占现存龙门相关诗词总数的1/4左右。”路伟说,唐宋时期,许多著名文人骚客、官僚士大夫如唐代的李白、韦应物、白居易等,以及宋代的邵雍、司马光、欧阳修等都曾到香山寺游玩、留宿,留下了大量吟咏香山寺或龙门山色的诗篇,香山寺因此充满了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路伟说,文献记载白居易卒后葬于香山寺如满和尚塔旁,在本次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的另一处塔基遗迹,据推测很有可能是如满和尚的墓塔。

  此外,在白居易的诗词“香山石楼倚天开,翠屏壁立波环回”中提及的“石楼”,考古工作者结合地形地势踏查与唐宋文献记载,发现了白居易诗中描述的石楼下石盆泉的所在,从而推测出较符合石楼的遗迹位置,有待后续考古发掘予以确定。

  考古工作硕果累累 计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路伟介绍,唐代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2016年,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3家机构联合组成香山寺遗址考古队进行发掘。遗址现存面积4万余平方米,一期批复发掘面积为3000平方米,现已全部完成。

  本次发掘,发现了两处方形建筑遗迹,均为塔基。在香山寺北万佛沟北崖壁发现有瘗窟和未完工浅龛遗迹。香山寺遗址区最高台地上,其中一处建筑基址台基外四周有砖、石壁包边和一圈保存较完整的散水。

  此外,发现有手印纹砖、舍利石函、石板、佛教造像、瓷器残件、石质建筑构件、宋人游记碑等,出土遗物种类丰富。这些遗迹遗物,不仅对探讨香山寺的平面布局、历史沿革及与擂鼓台区的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深入研究龙门石窟与周边寺院关系及中国中古时期佛寺布局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同时也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考古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次发掘是国内首次对入唐的印度高僧墓塔进行发掘。在发掘工作中,我们特意保留了一部分遗迹遗物供公众参观。”路伟说,为更好地传承、弘扬龙门石窟深厚的文化内涵,讲好精彩故事,龙门石窟研究院计划未来对唐香山寺遗址原址保护陈列展示,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方式,举办研学、夏令营等考古活动,让公众可以直观地欣赏香山寺美景、感受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