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铜帐构。 (焦作市博物馆供图)
在焦作市博物馆“巧手赋新生——焦作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展”中,陈列着一套十分罕见的文物——西晋铜帐构。
何为帐构?其实,它类似于我们今天搭构帐篷时在四角和顶端使用的连接件,是古时支撑帷帐的连接件。它远比今日我们所使用的连接件更耐用、更耐看。西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但该组西晋铜帐构看上去依然可以使用。
1989年3月,考古人员在市林场附近出土了一批窖藏铜器,西晋铜帐构位列其中。出土时,部分构件残断、损毁。经专业修复后,它才得以恢复原貌,与广大游客见面。
目前展出的西晋铜帐构有1组9件。底座构件为4件三通圆管,上角构件为4件四通圆管,顶上还有1件四通圆管,每根圆管长18厘米,直径4.2厘米。圆管之内可以插入木杆互相连接,组装为一座四角攒尖的斗帐。
在古代,帷帐是两汉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在殿堂宫室中的重要陈设,体现出使用者的等级身份,帷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舆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帷的作用如同墙,幕与帷配合,起到遮蔽作用。帐构就是把帷帐和帐幕连接、支撑起来的构件。帷、幕之间设幄(音wò),幄是比较大的帐子,类似办公的场地,幄内再设平顶的小帐,称为帟(音yì),更具私密性。帐是帷、幕、幄、帟四者的通用名称。
大家所熟悉的成语“运筹帷幄”中的“帷幄”,是古代军中的帐幕,运筹帷幄是指在军帐中出谋策划。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多次提到。例如《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於易,为大于於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音kuì)饟(音xiǎng),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古时,不同时期的帐构形状有所不同。战国和西汉的帐构,如山东长清及河北满城所出土的,皆由方管组成;东汉晚期的帐构,如河北定县汉墓所出土的,虽一端为方形,但另一端已改成圆形;到了魏晋时期,帐构则多由圆管组成。
焦作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套铜帐构,与1956年洛阳涧西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墓出土的1组9件铁帐构,其结构与尺寸几乎相同。
焦作地区为汉代河内郡辖境,铜器铸造高度发达,西汉时在河内郡怀县设置工官。东汉光武帝据河内而兴,遣寇恂镇守河内。河内经济发达,豪强兼并,发展庄园经济,以焦作汉墓中大量精美陶仓楼为代表的生活明器,反映了当时的繁荣盛况。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套铜帐构,构件完整,铸造精细,尺寸相同,说明当时具有极高的铜器冶炼铸造水平,并且按标准化生产,方便商品的流通使用,是当时古河内地区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的直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