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运河,流淌向未来。
一部大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是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对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进的重大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是新时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化治理的创新型探索。大运河河南段是以洛阳为中心,由通济渠、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会通河等三部分构成的隋唐大运河,是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河南的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立足于河南省的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以运河文化为引领,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的根基和积淀,通过系统梳理文物和文化资源,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区域产业发展,落实《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结构构想,以此实现运河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重塑千年大运河的历史风貌。
梳理文化资源,明确运河文化主题内涵
河南地处九州腹地,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是大运河流经古都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富、主河道线路最长的河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经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9个省辖市,现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遗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千百年来,大运河流经河南区域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沿线拥有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安阳殷墟、丝绸之路等7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和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3万多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流经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和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古闸、古塔、古桥、古镇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艺术与民俗,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依托大运河河南段沿线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河南省将大力挖掘大运河水工、附属、相关遗存,梳理一系列主题明确的文化资源,强化大运河方正择中的都城文化、仓储天下的农本文化、崇文尚礼的原典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等历史凝练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彰显大运河河南段的鲜明主题、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丰富内涵。“我们要下大力气将这些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形成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等权威、统一、动态的数据库,把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提炼出来。”谈到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时,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强化顶层设计,讲好运河故事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后,国家同步启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各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方案如火如荼展开。
“河南是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和核心区,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围绕构建“1+1+5+12”的规划体系的目标,把历史文化名城和运河文化贯通起来,擦亮大运河文化名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建设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河南省按照1个国家文化公园规划、1个省实施规划、5个专项规划和12个地市规划的体系,根据“轴带发展、极点带动、辐射周边”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两轴带动整体发展、三极发挥核心引领、七片区重塑千年大运河历史风貌的总体发展格局。并根据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展示需要,确定了遗产管控保护区、文化主题展示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区、沿线传统利用区四类功能分区,强化以运河为纽带的轴带联动发展,发挥郑州、洛阳、开封三大古都的核心带动作用,推进实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研究发掘、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讲好运河故事,打造展示运河遗存承载、蕴含文化内涵、彰显文化价值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
统筹区域发展,活化利用运河文化遗产
对于大运河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化利用”。对河南来说,要花大力气把千年运河打造成宣传河南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这几年,为了保护好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省加强与国家规划有机衔接,突出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河南各地重视发挥大运河遗产的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郑州市以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为依托,制定了建设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一个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生态提升为一体的区域,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滑县积极探索道口古镇的保护利用新途径,采取“公助民建”的办法,对明清历史街区进行维修保护,依托老字号历史建筑成立运河古镇民俗展馆、非物质文化展馆等,依托大王庙建成民俗文化园,逐步打造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运河古镇;浚县谋划储备了大运河浚县儒商文化园、大运河浚县段文物遗址保护修复、大运河浚滑联动通航、浚县大运河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大运河浚县卫淇共三河交汇生态湿地公园、大运河浚县商埠古镇保护建设、大运河浚县码头古镇保护建设、大运河浚县段红色遗址保护展示等八个项目;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已开工建设,对回洛仓和含嘉仓遗址保护展示进行提升,围绕运河故道建设隋唐大运河遗址公园,山水相间、城水相依、林水一脉的运河风光将得以再现……
据统计,2020年河南省重点推进实施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49个,共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21.1亿元支持相关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万元支持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并与河南省国开行、农发行联合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融资活动,同10家省内金融机构建立了融资对接机制。
“大运河河南段项目建设获国家、地方财政投资支持,这是对我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鼓舞和推动,我们将抓紧分解下达投资计划,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各个项目的建设进度。”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负责人说。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核心是落实实施规划指引,形成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运河国家公园河南段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共形成7个文旅融合区,分别为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新、安鹤和濮阳文旅融合区。在融合区内,通过强化文艺创作传播,讲活大运河历史和当代故事,以大运河为纽带,统筹水上游览、沿线自驾等新型旅游方式,开发培育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运河古都文化体验游、运河水利科技研学游、运河人文精神体验游等主题游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同时支持围绕大运河商贸、历史名人、传统技艺等典型大运河文化概念和元素,培育传承运河精神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制造和传播渠道服务业态做大做强一批运河文化IP。
截至目前,河南创作了《洛神》《河洛工匠》《水月洛神》《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一批反映大运河人文精神的精品力作,用文艺的形式展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同时打造了25个核心展示园、20个集中展示带、150个特色展示点等文化产业载体,省委宣传部牵头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开展“航拍大运河”活动,省体育局组织举办“健康中原·漫游运河”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利用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平台举办了“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专题推介,策划7条精品线路和7个运河品牌,推动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文化观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开展丰富多样的大运河文化实践体验活动,推动运河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群众、惠及百姓生活。
有水的古运河沿线城市、城镇、乡村和景区都有条件成为文旅融合之地。近年来,伴随诸多文旅融合项目纷纷落地投入。千年运河文化焕发了生机,为沿线人民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大运河的文旅融合就是要保护、传承、弘扬大运河的文化,让古老的大运河文化与现代城市、乡村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
“下一步要精准聚焦大运河文化,对标对表有关大运河的专项规划,努力探寻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最佳路径,将大运河河南段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行示范区。”谈到未来工作打算时,河南省文化旅游强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说。(中国旅游报刘欠、贾泽人/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