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探访博物馆 从文物中感受古人消夏智慧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2 11:34 浏览次数:

  夏日暑气袭人,空调、冰箱、电扇可让人们凉爽。古人度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亦有应对之策。走进河南省洛阳市部分博物馆,探寻古人防暑消夏高招,感受高温之下享有的内心清凉。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 宋代成为防暑降温神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瓷枕最早出现在隋代,唐代和宋元时期最为流行。洛阳博物馆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瓷枕,其中宋三彩孩儿睡卧执莲枕和三彩高圈足枕较为引人注目。

宋三彩牡丹纹瓷枕 (洛阳日报资料图片)

宋三彩孩儿睡卧执莲枕(洛阳日报资料图片)

  “宋代时期,由于瓷枕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瓷枕成为老百姓选择的防暑降温神器。”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说,一般来讲,瓷枕中间是空的,表面是釉面,两侧有小孔,空气可以流通,从而收到透气的效果。

  李清照《醉花阴》载:“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里的玉枕指的就是瓷枕。黄超进一步解释,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制作,宋代瓷枕已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老百姓防暑降温的神器。

  文史专家安锋介绍,在河洛地区,匠人们把牡丹雕刻在枕面上,赋予了瓷枕浓郁的河洛特色。比如,珍藏在洛阳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刻牡丹纹瓷枕、宋三彩牡丹纹瓷枕等,寄托着古人追求美好浪漫生活的情怀。

  学古人喝一杯茶消暑 感受茶文化魅力

  炎炎夏日,来一杯冰镇饮料,既解渴又消暑。古代,人们不仅通过喝茶消暑,还形成了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可见,当时饮茶之风是非常盛行的。

  黄超介绍,洛阳博物馆馆藏的白玉研茶钵直径8.3厘米、通高4厘米,玉色白中闪青,玉质莹润通透,从外观来看,器敞口、圈足,完全与唐代实用的瓷碗外形相同,毫无二致,造型简洁大方、功能实用,是唐代玉器的杰出代表。

  黄超进一步解释,1991年,白玉研茶钵出土于河南省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的一座大型墓葬中。墓主为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之妻、齐国太夫人吴氏。吴氏生前两次被朝廷诰封为太夫人,身份显赫。

白玉研茶钵(洛阳日报资料图片)

  当然,茶具中不仅有玉器,银器也较为多见。唐花瓣口草叶纹银杯高5.7厘米,花瓣形口及腹,腹壁中部装饰凸棱一周,通体装饰草叶纹,鱼子纹做底,是银器的典范之作。

唐花瓣口草叶纹银杯 (洛阳日报资料图片)

  “宋代不少文人雅士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斗茶习俗。”安锋说,诗人黄庭坚赞曰“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中更是夸道“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王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从诗文中就能感受到茶水如雪花涌起,茶香胜过兰花的芬芳,从而可以看出宋人对茶的喜爱程度。

  从礼仪用具到消暑器具 扇文化源远流长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最初被称为“五明扇”。

  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翟扇”,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而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消暑,而是礼仪用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在龙门石窟莲花洞供养人礼佛图看到,整幅浮雕画面构图严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供养人在进行礼佛仪式时,仆从手拿伞盖、手持扇子,不仅可以遮风避尘,还体现了供养人的尊贵地位。

龙门石窟莲花洞供养人礼佛图 (洛阳日报资料图片)

  安锋介绍,到了西周时期,扇子开始有了消暑的作用。据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涂脩国献青凤、丹鹊两种名贵的珍禽。盛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制成“游飘”“条融”“兮光”“仄影”4把名扇,让宫女为他扇风,结果“轻风四散,冷然自凉”,深得周昭王喜爱。

  “虽然扇子深得周昭王喜爱,但当时用扇消暑远未普及。”黄超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使用羽扇,还会遭人讪笑。有一次楚襄王章台聚会,宋玉、唐勒等“皆持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而笑”,楚襄王见了也很不高兴,当场引起一番舌战。宋玉引经据典,侃侃而辩,才算折服诸侯。到了宋代,在苏东坡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却用来形容风流倜傥的儒将。

  游走在洛阳市部分博物馆,我们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透过文物,今人感受到古人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也可以想见当年他们在使用这些消暑器具时的翩翩风采和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