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科学出版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5 22:00 浏览次数: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国家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将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这一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修订而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编者: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28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030722874

正文抢先看

目录速览

  一、引言1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 1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和实施 3

  1.研究途径和课题设计 3

  2.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4

  3.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4

  4.2000年结题基本达到的预期目标 4

  5.《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简称《简本》)的编写和项目验收 5

  (三)2000年以后的工作 6

  1.夏、商前期和西周考古发掘和研究 6

  2.河南龙山—新砦—二里头—二里冈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 6

  3.殷墟甲骨分期和测年研究 7

  4.西周王年和金文历谱研究的检验 7

  5.2000年结题后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7

  (四)《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 8

  (五)“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的探索 9

  二、西周年代学研究10

  (一)西周年代学研究的目标、材料和途径 10

  1.研究范围和目标 10

  2.材料及已有研究 11

  3.进一步研究的途径 13

  (二)西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与测年 14

  1.西周封国考古和琉璃河遗址、天马—曲村遗址的选定 15

  2.琉璃河遗址墓地和居址的分期与测年 17

  3.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与测年 25

  (三)构建西周金文历谱的基础 33

  1.由春秋历法上推西周历法 33

  2.青铜器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37

  3.“月相”含义的讨论 42

  (四)西周金文历谱的建立 55

  1.宣王年代的验证 55

  2.厉王年代的推定 57

  3.懿、孝、夷王年的推排 61

  4.共王年代的推定 66

  5.穆王年代的推定 66

  6.昭王年代的推定 69

  7.成王、康王年代的推定 71

  8.2000年以后新见的金文材料 72

  9.“西周金文历谱”及有关问题 79

  10.列入金文历谱的青铜器系联 82

  附录一 西周拟年长历表84

  附录二 列入金文历谱的青铜器系联表(插页)

  三、武王克商年研究131

  (一)武王克商年研究的思路 131

  1.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31

  2.推求武王克商年的多学科结合路线 143

  (二)文献所见西周积年的讨论 144

  1.由《左传》推论的西周积年 144

  2.由《孟子》推论的西周积年 144

  3.古本《竹书纪年》的西周积年 146

  4.今本《竹书纪年》的西周积年 147

  5.《史记·鲁世家》与《世经》的鲁公年数 149

  6.汉人依殷历推定的西周积年 151

  (三)沣西97SCMH18的发现与测年 153

  1.丰镐遗址分期与沣西97SCMH18 153

  2.由相关系列14C测年推定克商年的范围 158

  (四)武王克商年的天象史料 158

  1.对传世文献中有关记载的讨论 158

  2.利簋及“岁鼎”的解释 161

  3.《武成》与《世俘》 163

  4.《国语》伶州鸠语的性质 163

  (五)武王克商年的天文推算 166

  1.公元前1027年方案 166

  2.公元前1044年方案 166

  3.公元前1046年方案 170

  4.武王克商年与西周金文历谱的衔接 183

  四、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186

  (一)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的设想 186

  (二)殷墟文化分期与14C测年 187

  1.殷墟文化分期 187

  2.殷墟各期14C测年结果 195

  (三)殷墟甲骨分期与14C测年 197

  1.殷墟甲骨分期 197

  2.卜骨的14C测年 201

  (四)殷墟甲骨文日月食与武丁年代 204

  1.“三焰食日”的排除 205

  2.宾组月食年代的证认 209

  3.武丁年代的推定 221

  (五)周祭祀谱与帝乙、帝辛年代 223

  1.商末周祭制度和三个周祭系统 223

  2.帝辛祀谱与帝辛在位年 236

  3.帝乙祀谱与帝乙在位年 242

  (六)文献中的商后期王年 244

  1.《尚书·无逸》商王年数的研究 244

  2.其他文献中的商王年数 246

  3.盘庚迁殷年的估计 247

  (七)商代后期年代的整合 248

  附录三 帝辛元祀至二十五祀周祭祀谱 250

  五、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273

  (一)文献所见的商代积年 274

  1.文献所记的商代积年 274

  2.文献所见商前期诸王的在位年数与商前期积年 276

  (二)文献所见商前期的都城迁徙 278

  1.汤之亳都地望诸说 278

  2.仲丁之都地望诸说 283

  3.河亶甲之都地望诸说 284

  4.祖乙之都地望诸说 285

  5.南庚之都地望诸说 286

  6.盘庚之都地望诸说 286

  (三)商前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测年 287

  1.郑州商城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288

  2.偃师商城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298

  3.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始建和夏商分界的确定 305

  4.小双桥遗址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313

  5.洹北花园庄遗址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315

  6.邢台东先贤遗址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319

  (四)商代前期年代框架的估定 321

  1.由武王克商之年推定商代始年 321

  2.由盘庚迁殷之年推商代始年 321

  3.由考古学上的夏商分界和14C测年推商代始年 321

  4.商前期年代框架的初步推断 322

  六、夏代年代学研究324

  (一)文献所见的夏代积年 324

  (二)夏文化遗存的发现研究与测年 326

  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认识、分期与测年 326

  2.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认识、分期与测年 338

  (三)夏代天象的天文推算 352

  1.禹时五星聚合的天文推算 352

  2.仲康日食再研究 354

  3.《夏小正》星象年代 356

  (四)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 359

  七、夏商周考古年代的14C测定与研究361

  (一)14C测年技术简介 361

  1.14C测定年代原理 361

  2.14C年代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14C年代校正 362

  3.实验技术的发展 364

  4.14C年代测定对我国考古学的贡献 366

  5.高精度14C测定和系列样品测年新方法 367

  6.“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方法论证 368

  (二)常规方法的技术改造、数据处理研究与年代测定 369

  1.常规14C年代测定的技术改造和研究 369

  2.系列样品14C年代测定方法中数据处理研究 377

  3.常规法的14C测定情况 382

  (三)AMS方法技术改造、数据处理研究与年代测定 420

  1.AMS骨样品的前处理与化学制备研究 420

  2.AMS14C年代测定的技术改造与方法学研究 432

  3.系列样品14C年龄校正的贝叶斯方法研究 441

  4.考古遗址的AMS14C年代测定结果 451

  5.殷墟甲骨的AMS14C年代测定结果 475

  (四)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与结论 496

  1.基本认识和思路 496

  2.关于考古年代框架 498

  附录四 甲骨测年数据表509

  八、夏商周年表517

  附录五 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519

  附录六 “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与学术研讨会总录 534

  后记(一) 542

  后记(二) 545

  图目录

  图2-1 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逨盘铭文 11

  图2-2 沣西西周墓葬出土陶器分期图 16

  图2-3 琉璃河遗址平面图 18

  图2-4 琉璃河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器分期图 20

  图2-5 琉璃河M1193出土的克盉器形及铭文 23

  图2-6 琉璃河H108出土陶器 24

  图2-7 琉璃河遗址H108出土带“成周”字样的龟甲摹本 25

  图2-8 天马—曲村遗址平面图26

  图2-9a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鬲、陶罐分期图 27

  图2-9b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盆、陶尊分期图 28

  图2-9c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豆分期图 29

  图2-10 晋侯墓地总平面图 31

  图2-11 虞虎鼎器形及铭文 56

  图2-12 14C测定年代在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上所处位置图 60

  图2-13 晋侯墓地M8木炭14C测年的拟合 60

  图2-14 理论计算得到的各地点视亮度变化过程 63

  图2-15 公元前1000—前840年中国可见的“天再旦”现象 64

  图2-16 虎簋盖铭文 67

  图2-17 鲜簋铭文 68

  图2-18 静方鼎铭文 70

  图2-19 簋器形及铭文 73

  图2-20 吴盉器形 73

  图2-21 士山盘铭文 74

  图2-22 伯吕父铭文 75

  图2-23 七年师兑簋盖器形及铭文 76

  图2-24 觉公簋器形及铭文 78

  图3-1 沣西97SCMT1西壁剖面及H18层位图 154

  图3-2 沣西97SCMH18出土陶器 155

  图3-3 打破97SCMH18诸单位出土陶器 156

  图3-4 利簋器形及铭文 162

  图3-5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子夜朝歌天象图 181

  图4-1 殷墟示意图 188

  图4-2 殷墟遗址陶器分期图 194

  图4-3 殷墟墓葬陶器分期图 194

  图4-4 “三焰食日”卜甲 207

  图4-5 《合集》11482正反 210

  图4-6 《合集》11485 210

  图4-7 《合集》11486 210

  图4-8 《英藏》886正反 210

  图4-9 《英藏》885正反 210

  图4-10 《合集》11483 210

  图4-11 《合集》11484正 210

  图4-12 二祀其卣铭文 237

  图4-13 四祀其卣铭文 237

  图4-14 作册卣铭文 237

  图5-1 郑州商城平面图 290

  图5-2 郑州二里冈期商文化陶器分期图 292

  图5-3 偃师商城平面图 300

  图5-4 偃师商城典型陶器分期图 302

  图5-5 小双桥遗址与郑州白家庄遗址出土陶器比较 314

  图5-6 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平面图 316

  图5-7 花园庄早段陶鬲 317

  图5-8 东先贤遗址第一期陶器 320

  图6-1 二里头遗址位置示意图 328

  图6-2 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基址图 329

  图6-3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02VM3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330

  图6-4a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1) 332

  图6-4b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2) 333

  图6-4c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3) 334

  图6-4d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4) 335

  图6-5 王城岗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 341

  图6-6 王城岗遗址实测地形图 343

  图6-7 禹州瓦店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 345

  图6-8 王湾三期、“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典型陶器对比图 349

  图7-1 β能谱图 372

  图7-2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63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图 384

  图7-3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墓葬M121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图 385

  图7-4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西周中期墓葬M4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图 387

  图7-5 北京琉璃河遗址(BL)墓葬M1193树轮系列数据拟合图 388

  图7-6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井框圆木树轮系列数据拟合图 389

  图7-7 晋侯墓地M8木炭14C年代分布和相应日历年代分布图示 390

  图7-8 西周时段的树轮校正曲线图示 393

  图7-9 沣西 97SCMT1西壁剖面图 394

  图7-10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图 397

  图7-11 北京琉璃河遗址(BL)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图 404

  图7-12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图 408

  图7-13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常规14C测年数据拟合图 412

  图7-14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样品常规14C测年数据拟合图 415

  图7-15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伊川南寨二里头遗址系列样品数据拟合图 420

  图7-16 SA98197、SA98244、SA98198、SA98234等反常年代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与明胶标准谱的对比 425

  图7-17 SA98199上污染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与三#甲树脂标准谱的对比 426

  图7-18 SA98203、SA98230、SA98239上污染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与硝基清漆标准谱的对比 426

  图7-19 SA98224经四氢呋喃萃洗前后的红外吸收光谱与周原骨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对比 427

  图7-20 萃洗SA98224的四氢呋喃残留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与液体石蜡标准谱的对比 429

  图7-21 制备CO2系统 431

  图7-22 国际比对样品C测量结果统计图 441

  图7-23 典型的OxCal图形界面系列样品模型 443

  图7-24 王城岗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53

  图7-25 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样品AMS和常规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55

  图7-26 新砦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58

  图7-27 偃师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0

  图7-28a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1) 463

  图7-28b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2) 464

  图7-28c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3) 465

  图7-29 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6

  图7-30 东先贤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7

  图7-31 沣西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9

  图7-32 琉璃河遗址居址区出土样品AMS与常规 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70

  图7-33 天马—曲村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72

  图7-34 晋侯墓地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74

  图7-35 晋侯墓地M64两个样品的校正标图 475

  图7-36 商后期时段的14C年代校正曲线 478

  图7-37 甲骨“0811全”系列样品校正模型 483

  图7-38a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1) 489

  图7-38b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2) 490

  图7-38c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3) 491

  图7-38d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4) 492

  图7-39a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1) 493

  图7-39b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2) 495

  图7-39c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3) 496

  图7-40a 龙山晚—新砦—二里头文化年代数据长系列拟合图(1) 505

  图7-40b 龙山晚—新砦—二里头文化年代数据长系列拟合图(2) 506

  图7-40c 龙山晚—新砦—二里头文化年代数据长系列拟合图(3) 507

  图7-41 夏商西周时期14C测定的考古年代框架示意图 508

  表目录

  表2-1 西周王年诸说 12

  表2-2 琉璃河燕国墓地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21

  表2-3 琉璃河遗址居址区分期及AMS14C测年数据 22

  表2-4 天马—曲村遗址分期及AMS14C测年数据

  表2-5 晋侯世系及晋侯墓地AMS14C测年数据 32

  表2-6 《春秋》中的历日材料 34

  表2-7 西周时期铭文历日四要素俱全的青铜器的分期断代表 41

  表2-8 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日食凤翔、华县见食情况 64

  表2-9 西周金文历谱 79

  表3-1 武王克商年的各家学说 131

  表3-2 沣西97SCMH18及相关遗存常规14C测年数据 157

  表3-3 沣西97SCMH18及相关遗存AMS14C测年数据 157

  表3-4 伐纣天象综合检验表 168

  表3-5 武王伐纣年份与克商日程表 169

  表3-6a 《武成》历日之间的关系 171

  表3-6b 满足《武成》历日的日期(BC) 172

  表3-6c 二月庚申既死霸所对应的阴历日期 173

  表3-6d 每年1月20日的岁星天象(西安天象,北京时间。7:58日出,17:58日落) 176

  表3-6e 公元前 1100—前 1020年间的五星合聚现象[近距离的单位为(°)] 177

  表3-6f 公元前 1100—前 1020年间发生于乙亥、丙子、丁丑的月食 178

  表3-6g 三组选定日期(武王出师)的日月天象 179

  表3-6h 三个甲子日的岁星天象(淇县即朝歌天象,北京时间) 179

  表3-6i 武王伐纣日程天象(公元前1046年方案) 181

  表4-1 殷墟文化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195

  表4-2 殷墟甲骨分期分类对照 199

  表4-3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AMS14C测年数据 203

  表4-4 公元前1500—前1000年安阳可见的壬申夕、癸未夕、乙酉夕、甲午夕、己未夕、庚申夕月食 212

  表4-5 五次月食的22家47种证认结果 214

  表4-6 五次月食证认中共出现的36种选择 216

  表4-7 五次月食甲骨所属类及次序 220

  表4-8 各家周祭先王先妣表 225

  表4-9 各家五种祀典的接续关系 231

  表4-10 周祭先王先妣表 233

  表4-11 五种祀典顺序表 234

  表4-12 二祀其卣的可能月份 241

  表4-13 文献所记商晚期诸王在位年数 246

  表5-1 文献所见商前期诸王在位年数 276

  表5-2 文献所见商前期的都城迁徙 278

  表5-3 洛达庙类型中晚期遗存和郑州商城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295

  表5-4 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296

  表5-5 郑州二里冈上层一期水井井框圆木常规14C测年数据 298

  表5-6 偃师商城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303

  表5-7 偃师商城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304

  表5-8 花园庄遗址AMS14C测年数据 318

  表5-9 文献所见商代积年以及由此推定的商始年 321

  表6-1 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数据 335

  表6-2 王城岗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342

  表6-3 禹州瓦店遗址系列样品的 AMS14C测年数据 346

  表6-4 新砦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350

  表6-5 公元前800年见、伏、合计算表 358

  表7-1 不同年代样品每克碳中14C原子数及其每分钟衰变数 365

  表7-2 糖碳的测量数据 374

  表7-3 本底的测量数据 375

  表7-4 样品的测量数据 376

  表7-5 仪器稳定性的监测 377

  表7-6 糖碳和无烟煤合成苯的计数 377

  表7-7 糖碳稳定性的监测 377

  表7-8a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63树轮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3

  表7-8b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63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3

  表7-9a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21树轮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4

  表7-9b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21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5

  表7-10a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西周中期墓葬M4树轮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6

  表7-10b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西周中期墓葬M4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6

  表7-11a 北京琉璃河遗址(BL)墓葬M1193出土棺木树轮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7

  表7-11b 北京琉璃河遗址(BL)墓葬M1193树轮木样品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7

  表7-12a 郑州商城遗址水井井框圆木树轮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8

  表7-12b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水井井框圆木树轮样品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9

  表7-13a 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遗址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391

  表7-13b 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391

  表7-14 晋侯世家(据《史记》)、相应晋侯墓及14C测定结果对照表(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392

  表7-15a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97SCM)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395

  表7-15b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97SCM)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395

  表7-15c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系列样品常规14C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96

  表7-16 沣西遗址H18及其相关遗迹常规14C测年数据 399

  表7-17 沣西遗址H18等出土样品系列14C测定数据三个实验室对照表 400

  表7-18a 北京琉璃河遗址(BL)人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1

  表7-18b 北京琉璃河遗址(BL)木炭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402

  表7-18c 北京琉璃河遗址(BL)系列样品 14C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403

  表7-19a (1)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4

  表7-19a (2)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5

  表7-19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406

  表7-19c 河南安阳殷墟—北京琉璃河两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和联合拟合结果 406

  表7-20a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9

  表7-20b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ZSC8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