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纺轮:新石器时代的纺线用具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许昌晨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09 17:12 浏览次数:

许昌博物馆珍藏的陶纺轮 许昌博物馆供图

  远古时期的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衣服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些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一种圆饼形器物上找到线索,它就是纺轮。纺轮的出现,表明先民们的衣着发生了重大变化:纺织物取代了兽皮、树皮,这是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近日,我们走进许昌博物馆,带您了解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

  纺轮是最原始的纺织工具

  每当唱起《中国娃》中那句“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时,总有一股热流涌入我们的眼眶。

  纺轮,可称之为“纺具之祖”。

  在许昌博物馆的展厅,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有几个中间带小孔、扁圆形、呈红褐色的陶片。

  “可别小看这些其貌不扬、貌似普通砖头的东西,它们可是远古先民用来纺线制衣的原始工具,叫纺轮。”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这是一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纺轮。这些纺轮出土于禹州的前后屯遗址,圆形,模样像纽扣。

  “这些陶纺轮大小相仿,系泥质红陶,呈扁圆形,中间有孔,两面绘以红色的短线纹饰。”陈文利说,当经过装饰的纺轮旋转时,这些彩色的纹样便随之产生律动的美感,使单调乏味的劳动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从材质来看,用黏土烧制的纺轮叫陶纺轮,用石头制作的纺轮称为石纺轮,用骨头制作的纺轮叫骨质纺轮。

  陶纺轮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随着制陶业、农业和磨制石器三大制造业的产生,原始纺织业逐步发展起来。此时的古人已经知道,除兽皮和树叶可以用来御寒遮羞,一些植物、动物的纤维(比如棉花、苎麻、蚕丝等)可以抽成丝、撮成线用来编渔网、织衣物,不仅结实耐用,而且更加美观。

  手工捻线效率低,且捻出的线粗细不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人发明了纺轮这种捻线工具:在石块或兽骨中间钻一小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即捻杆或锤杆)。纺轮和锤杆组合称为纺锤,拨动锤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松散的纤维扭成一股,再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细丝缠绕于锤棒上一手提拉,一手抽放,将细丝拉紧纺成更结实的线,这个过程就叫纺线。

  古代纺轮纹饰丰富

  纺轮的发明改变了原始的手工纺线方式,使纺线效率提高,促进了纺织机械的诞生和纺织技术的发展。

  陈文利说,早期的纺轮大多数是“素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明的进步,纺轮有了各式各样的纹饰。纺轮早期的纹饰相对简单,纺轮晚期的纹饰越来越复杂,一般分为4种:点和线组成的普通线纹、弦纹,模仿自然物体的各种形状纹及动物图腾。

  对于纺轮上的纹饰,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这些纹饰的有无对纺线的实际工作并无影响,当重点从古人的思想和原始宗教信仰方面进行解读。

  也有学者认为刻花纹具有“减轻重量”的目的,但刻画仅能减轻几毫克,根本不具有减重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纺轮上的图案,尤其是圆圈或对称图案可以有助于消除疲劳,但这一观点仍有待于研究。

  尤其是后期纺轮上的弦纹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圆形的动态过程规律——从任意一点出发最终仍会回到原点,这些图案的线条以各种方式通过轴心,来表达纺轮旋转时的各种视觉形象。

  动物图案属于写实风格,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最重要的是模仿自然界的物体,如十字交叉形状是模拟太阳,为纺轮这一种工具附加上了神秘的色彩。因此,纺轮上升为“圣物”,成为原始宗教的“法器”。

  “纺轮作为最原始的纺纱工具,对纺织业的发展贡献巨大。”陈文利说,它的发明不仅改善了纺织品的质量,也为后来纺车和纱锭的发明奠定了实物基础,同时也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存在。

  纺轮还影响了玉璧和圜钱的产生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古人开始在纺轮上绘制各种图案以表达对纺织、相关神灵的崇拜,这也使得纺轮逐渐衍生出不同的功用,其形制也被圜钱、玉璧以及装饰用品耳环、吊坠等沿用。

  远古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认识不足,对太阳充满崇拜和敬畏,因此,纺轮的形状就是由太阳衍生过来的。

  同样,新石器时代产生的祭祀品玉璧也是用来祭祀太阳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由于纺轮出现的时间较玉璧早,我们有理由相信,先民们是按照纺轮的形状,用珍贵的玉琢制成玉璧的。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中国古代一种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尔雅·释器》中记载:“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

  圜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圜钱与玉璧不但形状相似,而且两者蕴意也有相同之处。我国古代以珠玉为货币,但因其价格昂贵、数量稀少,只能在进行大宗交易时使用,或者作为士大夫赏赐别人和互相馈赠的礼物。因此,到了战国时期,人们仿照玉璧的形制,铸造了能在普通老百姓中流通的金属货币——圜钱。

  圜的本义指天体。原始先民因缺乏对流体力学的知识,看到水流淌时因河床地貌的原因而形成旋涡,有时旋涡在转动时中心会隐现一圆孔。早期的朦胧观念使古人看到旋涡中的圆孔便将其想象成万物出入之门,因此,象征天体的纺轮、玉璧和圜钱中的孔,就自然成为《老子》第一章中所谓“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没想到吧,一个小小的纺轮,不仅是最早的纺织工具,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在中国玉器史、钱币史上发挥过作用。

  纺轮是最原始的纺纱工具,几千年来,人们用它解决了穿衣问题,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