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隋唐洛阳城入选“考古中国”重点项目名录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29 11:14 浏览次数: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 第十四个文化发展五年规划》,将隋唐洛阳城列入重点项目保护名录。原文如下: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汉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安阳殷墟等遗产保护,推进汉代海昏侯国、仰韶村、良渚古城、石峁、陶寺、三星堆、曲阜鲁国故城、牛河梁、二里头等遗址考古调查发摇和研究阐释。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加大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力度。

  隋唐洛阳城背景介绍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期的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五代、北宋相继沿用长达530余年。

  隋唐洛阳城作为帝国的东都/东京,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并列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曾是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隋唐洛阳城遗址占地47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城西还有西苑 ,全城共有109个里坊和三个市场。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明教坊、宁人坊)入选首批“丝路”申遗点名单。 2021年9月,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及近郊,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隋唐洛阳城历史沿革

  隋唐两代的最高统治者先后居洛阳城半个多世纪,武周时期更是长期居住在神都。 五代时梁、唐、晋曾都在此建都。宋时称为“西京”,宋金之际,毁于战乱。隋唐洛阳城前后历时530余年,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隋唐洛阳城出土文物

隋唐洛阳城出土文物

杨国忠进银铤

  1955年,老城区北郊M30唐墓出土了17枚波斯银币。银币正面为脸向左侧、头戴王冠的王者半身像,背面中央为一莲花座的祭祀火坛,两侧为祭司。正面王者像前后和祭司的后面都有文字。经考证,这是波斯萨珊朝卑路斯时期的银币。卑路斯执政时期为公元457年至公元484年,和中国的北朝为同一时期。这些银币在洛阳出土,说明了北朝时期众多来自波斯的西域人经由丝绸之路来到洛阳。

  1970年河南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土杨国忠进银铤,年代为唐代(公元618—907年),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银铤正面有铭文一行:“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背面上部有铭文一行 “安边郡和市银壹锭伍拾两”;下部有铭文三行,第一行“专知官监太守宁远将军守左司卿(御)率府副率”,第二行“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第三行“天宝十二载十二月”。据铭文刻知,银铤为地方上缴之边郡和市银两。唐代主持中央财政的户部专门设置机构和官员管理和市事务,根据全国物产的丰歉,物价的贵贱,在丰收处及特产地区收购货物,运往歉收及欠缺之地出售,互补有无,以利于民。和市银铤就是和市所得收入。这件银铤是地方上缴国库后,由杨国忠作为羡余进奉给宫廷内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