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殷墟是“寻夏”之路的基石,未来将“活”起来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顶端新闻 作者:张弋 发布时间:2022-10-29 21:45 浏览次数:

  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据新华社报道,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总书记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围绕如今的殷墟考古情况和规划,以及河南考古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方面的进展,10月29日,顶端新闻分别采访了殷墟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和安阳殷墟景区管理负责人申威威。

◆殷墟目前发掘面积还不到5%

  120多年前,河南安阳小屯村村民发现了许多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但时人只是将它们碾成粉末,当做药材“龙骨”使用。

深读丨殷墟是“寻夏”之路的基石,未来将“活”起来

△甲骨文

  吃下“龙骨”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些甲骨,让传说中的商代历史有据可考,他们吞下的文字,正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

  除了甲骨文,从殷墟出土的那些“明星”文物,相信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最著名的莫过于后母戊鼎和亚长牛尊,前者为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者是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

深读丨殷墟是“寻夏”之路的基石,未来将“活”起来

△亚长牛尊

  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已近百年,不仅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区、宗庙遗址和王陵区,为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材料。

  在殷墟遗址,为总书记讲解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10月29日,何毓灵研究员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殷墟是发掘时间最久、发掘面积最大、发掘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一座大都城遗址,目前已知面积至少为36万平方公里,目前发掘面积还不到总面积的5%。再加上1999年发现的洹北商城,殷墟的面积还在不断向外扩张。

  “虽然发掘面积不足5%,但并不代表考古工作者还没搞清楚殷墟的基本情况。”何毓灵解释道,就像明清北京城考古,并不是要把整个北京城都翻过来,只要了解当时的城市布局就可以了,比如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墓葬区的位置等。

深读丨殷墟是“寻夏”之路的基石,未来将“活”起来

△陶家营洹北商城时期铜器墓

◆殷墟是“寻夏”路上的基石

  作为商代都城长达250余年的殷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则是何毓灵最关心的问题。殷墟如何建成,每个阶段的样貌,王陵区、宫殿区的具体结构以及贵族居住区里的生活设施、生产状况、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都是还未解决的问题。

  何毓灵认为,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起点和基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考古学研究基本都是以殷墟为出发点向上追溯,从而找到了郑州商城、夏代的二里头遗址,然后又通过研究,找到了夏代时期的先商遗址。“所以我们说寻找夏必先研究好商。”何毓灵说。

  202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在殷墟王陵区的外围发现了两个壕沟以及400余座祭祀坑,刷新了对王陵区布局的认识。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洹北商城发现了手工业作坊区,包括铸铜、制骨、制陶等作坊,规模很大。

深读丨殷墟是“寻夏”之路的基石,未来将“活”起来

△陶家营商墓铜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认为,殷墟遗址的规模之大以及其丰富的内涵,包括它的文化影响力,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比夏影响的范围还要大。所以从探源工程上来说,要研究夏还得先深入研究商,通过已知推未知。

  “中华文明早期是多元的,在4000年前开始从多元走向一体,相当于在夏代,中原地区就逐渐居于中心地位,引领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刘海旺说,“我们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这样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其目的就是要阐释好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脉络图景。河南的考古队伍正在前所未有地壮大,各种科研条件也在逐步改善,让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好这些工作。”

◆搭乘“元宇宙快车”,让千年殷墟“活”起来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这些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见证,也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2006年,殷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诞生了很多个“之最”和“第一”: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女将军妇好以及实证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马车的文明古国之一的车马遗迹。

深读丨殷墟是“寻夏”之路的基石,未来将“活”起来

△殷墟博物馆车马遗迹

  这些历史和遗迹,如今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怎样它们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这段历史,是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申威威一直思考的问题。

  申威威说,为了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殷商文化,他们投资拍摄了网络电影《战神赋之妇好》,讲述了妇好英雄的一生,预计今年11月正式上映。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还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拍了一期《万里走单骑》,在浙江卫视黄金档播出,收获了很高的收视率。

  除影视和综艺外,殷墟博物馆在文创研发方面也是颇下功夫。今年6月,殷墟博物馆以甲骨和亚长牛尊为原型,推出了文创雪糕,第二天就登上了安阳同城榜热搜第一,吸引了广大文博爱好者纷纷前来打卡;此外,殷墟博物馆还在支付宝鲸探上发布了一款数字藏品,5秒内全部售罄。

  谈及未来规划,申威威介绍,下一步准备对殷墟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提升,目前第一批专项资金已经到位。同时也将对殷墟博物馆展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打造数字化殷商故都,计划运用AR、5G、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让观众实现沉浸式、行走式的互动,打造集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数字化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