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 许昌龙泉窑菊瓣纹碗: 釉色兼美 平中见奇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许昌晨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07 14:26 浏览次数:

龙泉窑菊瓣纹碗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龙泉窑梅子青小碗

龙泉窑粉青洗

龙泉窑花口碗

  卖茶也盼好碗盏。

  前不久,热播的《梦华录》让“大宋风雅”与“极致美学”火出圈儿了!

  《梦华录》中,盼儿为茶客介绍的“粉青”“梅子青”瓷器,是宋金时期龙泉窑的佳作。

  许昌博物馆珍藏着一盏金代龙泉窑菊瓣纹碗,此碗纹饰造型巧妙相融,釉色兼美,可谓平中见奇、匠心独具之器。

  11月30日,带您一起了解龙泉窑菊瓣纹碗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A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于世。这件文物是在许昌市区恒达枫丹白露小区发掘出土的,器身满釉,釉层均匀,碗外壁饰菊瓣纹。”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告诉记者,龙泉窑菊瓣纹碗为金代文物,高6.2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4.3厘米、造型规整、青釉典雅、釉色莹润如玉、洁净无瑕,为龙泉窑代表作。

  看了《梦华录》,不少观众感慨,原来我们今日风行的各式各样高“颜值”的茶饮,早已经是宋代人玩剩下的。在《梦华录》中,从天潢贵胄到黎民百姓,无不沉醉饮茶品茗。“紫苏饮”“桂花饮”“龙凤茶”“越梅蜜饯”“桃花果子”“鹿鸣饼”,放置于如此好看、极具审美水准的碗盏之中,就更让人眼馋嘴馋了!

  宋代龙泉窑青瓷薄胎厚釉、如脂似玉,有诗云,“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梅子青,如成熟时节的累累青梅,浓翠莹润、秀色可餐;粉青,青中泛蓝、蓝中含青、釉料厚润、堆若凝脂。

  “龙泉青瓷温润如玉,造型含蓄典雅又不失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艺术匠心独具一格,成为后世青瓷美学的最高典范。”陈文利告诉记者,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梅子青和粉青,是龙泉窑的代表色,直到北宋时期,人们才能把这么好看的颜色烧造出来。之前的人一直在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技术,北宋时期龙泉窑的烧造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了解,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发展于北宋至南宋前期,鼎盛于南宋后期至元代,衰落于明清,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使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

  龙泉窑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年,它的产品远销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制瓷业、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B 花口碗,宋人饮茶雅趣

  《梦华录》中,半遮面茶坊里,点茶的赵盼儿“顾盼生辉”,抚琴的宋引章弹拨间扣人心弦,做果子的孙三娘俘获了“吃货”们的心,三位姐姐的茶坊凝结了宋人的生活剪影,勾勒出一幅北宋市井生活画卷……

  “都说文人风雅,宋人尤甚。爱花、赏花也与宋代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陈文利说,九色名瓷,是宋代高级饮茶器具,而花口碗则体现了宋代人饮茶的雅趣。

  花事是市井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生活闲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六《茶肆》有“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描绘北宋百姓赏花“时节相次,各有观赏”,可见宋代的爱花风尚。

  陈文利告诉记者,制瓷发展到宋代,自是少不了样式新颖、别致的花卉题材。各类具有花卉特征的碗、盘、瓶、杯、盏及托具等陶瓷器渐多。花口碗因口部形似绽放的花朵而得名。日日与花相伴,真是雅致之极。

  用花瓣形状作为碗的造型,起源于唐、五代,兴盛于宋、金。“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碗作为最普遍的食具载体,在宋代愈发流行。

  花口碗花口形式多样,有五曲梅花形、五曲葵花形、六曲荷口形、八曲复瓣葵口形、十曲葵口形、十曲五瓣莲花形、十二曲花口形、十六曲八棱菱花形、三十二曲、四十八曲等不同曲数的菊瓣形花口,以及八曲方口形、四曲长方形、四曲椭圆花口形、八角形及荷叶形等。

  菊花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淡泊明志的代表。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将菊花花型入器,碗、盆、尊、壶……赋予了器物与世无争、大道至简的温度与美感。

  C 瓷器菊花纹饰,寓意福寿绵延

  自古以来,人们对菊花喜爱有加。菊花不仅香味淡雅、形态各异,有供人观赏之用,而且能够饮用或者入药。最喜爱菊花的陶渊明甚至将菊花作为火锅的底料。除了实用性,菊花还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质,与梅、兰、竹合称为植物中的“四君子”。

  由于对菊花的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将它写入诗中,赞扬它的坚强品格,还将它的图案绘制在瓷器上,供人们日常所用。

  “在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视为‘长寿之花’,有着‘雅洁长寿之君’的美誉。另外,其因花瓣繁多,也寓意着多子多福。”陈文利说,人们对菊花的应用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在四川成都永丰天回山等地,就曾出土过与菊花相关的物件:有一个女陶俑的发髻上插着4朵14瓣的菊花,而另一个女陶俑的发髻正中插着一朵硕大的菊花,两旁还依附着数朵小花。

  宋代菊花被广泛应用于陶瓷领域。那时的人们深受理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审美都趋向简约和素洁。定窑、耀州窑等多个名窑广泛使用过菊花纹样。

  到了元代,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战争和分裂的局面,瓷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的道路。元代陶瓷菊花纹装饰开始以绘画表现为主,菊花纹既用来做主题纹饰,也可用其谐音来表达吉祥的愿望。例如,“菊”与“居”谐音,所以也作“安居乐业”;绘制菊花、牡丹、莲花的组合图案寓意“富贵连寿”。

  龙泉窑菊瓣纹瓷器盛行于宋金之时,与社会祝寿风气盛行有关。如莲叶伏龟心等造型即是同一类产物。菊花盛开在九月,“九”与“久”是同音字,因此,菊花是长长久久和生命的象征,寓意长久和长寿。松树和菊花搭配绘制,有松菊延年的美意。蝙蝠与菊花组合寓意福寿。

  另外,瓷器上的菊花纹饰,还充满孤傲脱俗的情怀。屈原的《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表达,用来形容自己人格品质的高雅、脱俗。菊花象征寓意的运用也正是由此开始,菊花也有了人格层面的象征含义。

  无论是陶瓷器、书画,还是雕塑、器型,菊花的象征意义与在诗词歌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坚韧、傲霜凌秋的品质为核心,充满孤傲脱俗的情怀,寄予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