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坑馆主要陈展的是殷墟考古发掘的六辆马车。殉车是从殷墟这个时期就开始的,包括马、包括车。主要的原因是武丁王这个时期跟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接触、战争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在战争的过程中或者交往的过程中,发现马车的便利性,所以他们就引进过来。引进来,主要作为王室或者贵族的陪葬品,然后埋在大墓的附近。马车从引进来以后,我们在甲骨上经常看到有马车的记载,特别是战争、出游过程的记载。这个时期可能也已经开始出现了车兵或者车战。西周时期,车兵和车战就更常见了。春秋战国时期,马车数量的多少,就是一个国家军队实力的一个象征。比如我们成语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用车辆的多少来形容一个国家的军队实力。
中国考古学的一个独门绝技就是清理、发掘车马坑。发掘车马坑它有什么独门绝技?因为我们现在看的好像是一辆一辆马车,形状、马、车都有,但是在发掘的过程中,它实际上已经腐烂成泥了。因为马车的构建主体就是木质的,木质腐烂3000年以后,就像我们头发丝那种的,木头的纹理都能够看得见,所以如果想清理一个完整的车马坑,非常非常不容易。我们中国考古学家是1957年才第一次清理出一个完整的车马坑,当时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老所长夏鼐先生,在新乡清理的一个战国车马坑。从那技术成熟了以后慢慢推广很多区域,比如说我们说的陕西、山西、山东当然还有我们河南,发掘车马坑的技术才慢慢成熟起来。
马车主要是由双轮、单辕、双马组成。什么意思呢?它总体上有几个部分构成,有两匹马、一辆车,车后还会有一个御手或者两个御手在驾车。车一般都是两侧的轮加上中间的车厢,车厢固定在车轴之上,它通过两匹马中间的车辕来拉动,车辕是通过车衡和马脖子上的两个车轭联动起来拉车厢的。马车的门开在后面,所以当时是从后面下车的。一般情况下,一辆马车有三个人,一个御手、一个弓弩手、可能还有个长矛手,一般是由三个人组成一个作战单位。车马的后面,还应该跟有步兵,有的人说几十个步兵,有人说甚至上百个步兵。这样的话,到战国时期,一辆马车就成了一个作战单位或者作战单元。春秋战国晚期以后,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骑兵才开始慢慢代替马车,到了西汉的时候,真正的骑兵部队就非常非常勇猛,我们知道霍去病击匈奴,这个时期马车才真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被骑兵所取代。
车马坑图
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这些精心打制的马车,可用于日常出行、田猎、礼仪、战争等,代表了中国3000年前的制造业水平。但它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乘坐马车者,通常为王公贵族。这些人死后,将马车作为陪葬品埋于墓内或其附近,马匹和驭手常常被一并埋入。
人类历史上频繁的人群迁徙、商品贸易、文化交流都离不开交通工具的发展,商代出土的马车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古代人类社会是如何交流互鉴、彼此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