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人员走进宜阳苏羊遗址,对古人类DNA和遗址土壤分别取样,希望通过该遗址发现的多人二次埋葬坑中的古DNA信息,探究当时潜在的社会关系及组织方式。
标本取样
古DNA是指从考古材料、古生物化石、生物遗体、遗迹及沉积物中获得的古代生物DNA。它主要来源于博物馆标本、特殊条件下(如琥珀、永久冻土等)保存的古生物组织及法医样品等。本次提取标本地点主要在苏羊遗址的墓葬区、湖沼区,初步提取10件包含人体颞骨、牙齿的标本。
苏羊遗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宁超介绍,之所以选取颞骨、牙齿标本,是因为这是人骨当中保存DNA含量最多、最好的骨骼。通过对DNA进行研究,可以得知这批人从哪里来,是什么时候被埋葬在同一墓葬中,甚至还可以获取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家族谱系信息,相当于给古人类做“亲子鉴定”。通过重建亲缘关系,能够反映出苏羊遗址当时潜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方式。作为长期从事古DNA研究的专家,宁超曾在我国北方的黑龙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选取了19个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考古遗址的55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DNA取样
苏羊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面积约6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5米以上,属于仰韶至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2019年,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其被列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从2021年开始,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苏羊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了人工环壕、生活区、墓葬区、人工湖沼等重要遗迹现象。其中,有一座多人二次埋葬坑,考古人员推测其或许为人体白骨化之后进行的二次埋葬。
土壤取样
苏羊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任广介绍,埋葬坑内人骨放置零乱,整体无明显规律,男女均有,年龄分布为40岁至50岁,也有儿童。整个坑内至少有54个颅骨,局部区域有肢骨密集分区的情况。考古人员推测,这种现象可能说明了当时在埋葬人骨时按照不同部位分别收集放置。单从现场发掘情况来看,不排除暴力冲突的可能性。
下一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将结合考古发掘成果,继续积极推进对该遗址的碳14测年、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同位素分析、古DNA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工作,期待进一步揭示这一时期多元文化交融和社会复杂化状况,助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文 张怡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