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简体字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班晓悦 段丹洁 发布时间:2023-03-06 22:09 浏览次数:

  回溯千年,古老的汉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以及众多书写者探索的步伐,汉字字体也在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体字。

  在商代,除了甲骨文,金文也为时人所用。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出现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所以又称钟鼎文。此前有学者认为,甲骨文是比较特殊的俗体字(日常使用的简便字体),金文大体是正体字(郑重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源提出,甲骨文与金文正体的区别,主要是刻写产生变化,以变体称之较为客观。甲骨文为刻写方便,其变化规律重在简化、变圆为方、变曲线为直线、变粗笔为刻画轮廓。从变体的角度,可以进一步明确甲骨文各组类典型字体特征,修正此前字体分类的细节问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书同文”政策,大力推行小篆,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此后,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后世虽经聚散分合,却从不曾割断以汉字为代表的共同文化传统,中华文明赓续始终如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提出,在已发现的秦代简牍中,岳麓秦简、里耶秦简以及郑家湖秦牍通常被认定为隶书,或称“秦隶”“古隶”“草隶”等,其实这些简牍应是书写潦草的小篆,也是后世隶书的基础和渊薮。

  小篆虽然是秦王朝规定的标准字体,但小篆曲线多,书写起来较为复杂。于是,一些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隶书。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也标志着近代汉字的诞生。在已出土的汉代简牍中,存在不少异写字。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松长认为,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出发,隶书的草化和楷化是异写字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是隶书以《熹平石经》定于一尊之前的自然现象。

  早在3000多年前,神秘的甲骨上就曾出现同一个汉字的简体和繁体不同写法。在2000多年前的敦煌汉简上,也可找到许多形体与今天相同或相似的简体字。在绵延流长的名家书法中,在不同年代的字书、碑刻中,简体字的身影也随处可见。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行、草,简化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将汉字简化确定为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据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介绍,简体字与草书关系密切,是草书楷化的结果。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当年下半年即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毛泽东同志审阅该稿后提出,拟出的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做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这是对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简体字的规范,也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项成果。(作者:班晓悦 段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