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可能为“里坊制”雏形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智慧 发布时间:2023-03-17 11:02 浏览次数:

  近日,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引发普遍关注。其实,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网格化的规划设计屡见不鲜,如北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等。

  “新发现的更多道路及墙垣,丰富了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内涵,或为后期城市布局‘里坊制’的雏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持久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认为,各种迹象表明,夏都有严整的规划,不仅宫城居中,而且周围还有用围墙围起来的区域,这些区域很可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会单位。二里头都邑的多网格式布局,有可能是汉以后“里坊制”的雏形。

  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证明,我国古代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颇为重视,相关的制度代代延续,只是各朝代有所修改变更。所谓“里坊制”,简单来说就是采用纵向横向的道路把城市规整地划分成方格网状,这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主要的方式。

  以1500多年前的北魏洛阳城为例,其“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如加上洛河之南的四夷馆、四夷里,南北亦为二十里,面积约合100平方千米,由郭城、内城、宫城三重城组成,郭城内设“方三百步”的里坊323座。而隋唐洛阳城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和东城、含嘉仓城、回洛仓城,以及上阳宫、西苑(唐代又称东都苑、神都苑)等部分组成,郭城内呈棋盘方格路网格局,隋代设坊103座,唐代设坊120座,有北、南、西三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队长石自社认为,隋唐洛阳城继承了传统的都城规划思想,这些观念和方法,对今天的城市规划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千百年来,里坊作为与人们居住生活关系密切的概念留存至今,我们今天语言中的“邻里”“里弄”“街坊”“坊间”等许多常用词语,全都来源于“里坊”的概念。二里头都邑的多网格式布局与后世的“里坊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目前,赵海涛和同事们正在加紧探索。(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