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至19日,由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走进大足”大型直播活动举行了第五场、第六场。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李小强,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贤高分别以《美轮美奂——崖壁上的观音造像陈列馆》《石篆山石窟:看北宋乡绅的家国情怀》为题,带领网友领略石窟艺术的魅力。
北山石窟:观音造像陈列馆
北山石窟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北部,其摩崖造像根据艺术风格、碑刻铭文、造像题材等,被专家分为晚唐、五代、两宋几个时期。李小强介绍,北山石窟造像题材中,观音的数量最多,因此北山石窟有“观音造像陈列馆”的美誉。
“大足石刻中的观音造像,在各个时期都有其艺术特点,即便同一时期的观音造像也并非千篇一律。”李小强在直播中为网友详细讲述了不同时期的观音造像之美。
晚唐时期的观音造像,大多花冠较为简约,身材修长、亭亭玉立,薄衣贴体,隐约可见躯体轮廓。
五代时期的观音造像,与晚唐时期相比,面容较为消瘦,神情逐渐开始丰富,身姿也更显优雅。
宋代是观音造像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观音造像大多面容丰盈,花冠和胸前的璎珞繁缛精细,眼细长、长颈、削肩,衣饰厚重感增强。
观音在早期印度和我国新疆地区的遗存中,多以男性形象出现。不过,宋代时期,在大足石刻中以观音为代表的菩萨造像,其外在表现上呈现出女性化的特色,而且各具特色。李小强解释说,这些已如同世间女子的观音造像,将观音造像从崇高的神坛,拉向了具有烟火气的人间。可以说,大足石刻观音造像集中体现出了世俗信众的审美观念,是观音女性化的杰出代表。
“大足石刻这些雕刻精美的观音造像身上,凝聚着当时民众的憧憬和向往。”李小强说,宋代民众的审美观念在其间得到充分彰显,同时也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的全面展现。
石篆山石窟:北宋乡绅的私人珍藏
石篆山石窟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佛惠村,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这里的造像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82年至1096年)开凿而成。刘贤高介绍,石篆山石窟的赞助人只有严逊一个人。居住在三驱镇的严逊财力雄厚,他斥巨资50万贯买下石篆山,聘请石匠在石篆山的崖壁上雕凿石像。
在大足众多的石刻造像中,石篆山石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处,这里的石刻规模中等,但造像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严逊组织工匠在石篆山的岩石上按照他的设想进行创作,雕凿出了儒、释、道三教石像。因此,石篆山石窟是国内三教融合早期造像的代表作。
除了开凿石像,严逊还在山上栽植了松柏和花卉、果树,其中松柏就有数十万株。石篆山杂乱纷呈、千奇百怪的岩石,加之严逊苦心经营的石像、松柏,以及历经多次重修的佛惠寺等,使得石篆山逐渐成为一处声名远播的景观,这里也是历史上的“网红打卡地”。如果您有机会,不妨到现场实地感受其艺术魅力。(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