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十大考古发现 河南共三项目入选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02 12:50 浏览次数:

  从中原到边疆,从夏商都邑到千年古港,从史前文明到宋元气象……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等10个考古项目入选,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今次入选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杰出代表,以更加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专家表示,2022年又是一个“异乎寻常”的考古大年,这说明近年来中国新时代考古在迅速发展提升。这些新发现亦进一步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是在全国范围内推介并宣传当年重大考古发现的一项重要活动,今年是第33届。本届推介活动共收到32个参评考古项目,经过初评、终评等环节选出十大考古新发现。

  “郧县人” 3号 人类史实证

  本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存在时代的早晚排序分别是: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其中,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因于1989、1990年发现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郧县人”)而闻名,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评委会认为,“郧县人”3号头骨属于世界级重大发现,如此完整的百万年前的头骨化石在考古界十分罕见,以严格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发掘,发现了准确的地层和共存关系,为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河南省共三项目入选

  本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省三个考古项目入选──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其中,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布局的新发现,显示当时社会已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的发现,为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而开封州桥及周边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此外,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包括1号寺、2号寺庙址两处佛寺遗址,为本地区开展高句丽考古提供了重要支点。古城村寺庙址对实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维护国家历史安全与文化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2022年又是一个“异乎寻常”的考古大年,优秀的考古项目“扎堆”。另外,宋元时期以后的考古如今日益受到重视也是一个新趋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表示,进入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的多个项目,不仅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可靠详实的一手资料。

  多学科联合 科技考古显神威

  2022年12月3日,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在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被顺利提取出土,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多学科联合攻关加之多种科技手段的使用,让研究人员得以对这一百万年前的头骨进行精准描摹。

  为保障考古发掘的质量和文物安全,各方共同努力,在学堂梁子遗址创新性地搭建了1000多平方米温湿可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和考古工作站,引进了考古发掘数字管理平台、ArcGIS系统和最新的发掘记录系统。“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后,团队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学科联合攻关,对埋藏头骨化石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扩方发掘。

  围绕人类化石和其他遗存,考古团队系统采集了1400多份样品,用于年代、环境、埋藏、残留物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拍摄了20多万张高清照片,进行了20多次的高分辨率实景三维建模,留取了海量影像与数据资料。

  “科技考古正大显神威。原来的科技考古一般多用于史前和夏商周遗址考古,如今即使是元明阶段,科技考古依然能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更加细微深入地观察到遗址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与生活面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

2022十大考古新发现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中国百万年人类史新实证

  位置: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距今时间:超过100万年

  因曾发现两具约10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2022年5月18日再现1具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实证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对早期陶器起源研究影响深远

  位置: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距今时间:1.32万年左右

  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是在墓葬发掘过程中发现的,该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遗址之一,也是东亚地区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反映出,该遗址是中国早期製陶工艺最为成熟的遗址之一。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史前结构最复杂城门

  位置:山西省吕梁市兴县

  距今时间:绝对年代公元前2200-1700年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一座史前石城,是展现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轨迹重要窗口。碧村外城东门址是目前发现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为复原这一时期城门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 多网格式布局:营国城郭 井井有条

  位置: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

  距今时间:约3800-3500年

  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的规划,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陵墓隍壕新发现

  位置:河南省安阳市

  距今时间:约3300年

  考古人员在此处发现的两个围沟,综合多重证据可知,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殷墟王陵区陵墓隍壕的确认将此规制上推到商代晚期,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再现商周聚落图景

  位置: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

  距今时间:3000多年

  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遗址,该遗址不仅发现了一座面积约80万平方米的西周城址,而且在城外发现围沟墓地及大型高等级墓群。西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周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西周王朝的统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为寻找文献所载“豳”地提供了钥匙。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罕见的历史大型地方民族公墓

  位置: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

  距今时间:墓葬时代从两晋延续到宋元明时期

  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表现出从小聚集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转变,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以及明代贵州建省前后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推动高句丽、渤海国考古研究

  位置: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

  距今时间:1500年左右

  古城村1号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2号寺首次发现渤海国早期、渤海国中晚期遗存的叠压关系,为辨识本地区渤海国早期建筑遗存提供了标尺。为厘清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北宋都城中轴线标志性建筑

  位置:河南省开封市

  距今时间:1200年

  北宋时期,大运河横贯汴京城(今河南开封)。州桥是汴京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州桥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千年商港 海上丝绸之路节点

  位置: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距今时间:超过1000年

  朔门古港遗址规模大、遗迹全、年代清晰、内涵丰富,是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华景象,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温州坐实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