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久明:1987年至2017年在殷墟博物苑、殷墟管理处工作,先后任殷墟博物苑副主任、主任,殷墟管理处主任。30年来,参与殷墟博物苑筹备建设,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保护展示及殷墟申遗工作的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
郭震:安阳市环保局原局长、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1987年,参与殷墟博物苑的建设工作,撰写并在省级、市级报刊发表了多篇宣传殷墟博物苑建设、殷墟申遗工作的文章,是殷墟遗址保护展示的见证者、记录者。
驻安部队子弟兵参战8天建成殷墟护坡(资料图)
建设中的殷商王宫大殿(资料图)
殷墟从3000多年前的商王朝都城废墟,到1928年以后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考古圣地,一直享誉在学术著作里。但是,自1937年之后,殷墟遗址除了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立了几块水泥牌子外,与北方的一般农村并无二样,慕名前来访古寻幽、参观游览的人无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这种尴尬局面一直持续到1987年殷墟博物苑建成,底蕴深厚的殷墟文化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为满足中外学者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召开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的心愿,1986年10月,河南省安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殷墟博物苑,在小屯村征地6.94公顷,依据史书记载和遗址发掘资料,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主体,以甲骨文和丰富的出土文物为特色,以园林为表现形式,筹划建设博物馆性质的遗址公园。
1987年6月15日,殷墟博物苑在鞭炮声中开工了!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的时间已定,工期只有短短的3个月。“事艰难而在人为,路险阻而在人辟,我们必须有一个拼的精神,按期完成殷墟博物苑的建设!”在动员大会上,时任市环保局局长的张光银讲出了殷墟博物苑建设团队的心声。
1987年9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谷城与国内外殷商文化研究专家参加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暨殷墟博物苑第一期工程竣工典礼(资料图)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为殷墟博物苑设计了“乙二十”“甲十二”仿殷建筑和“母辛宗”(即妇好墓享堂)复原等三座主体工程。杨鸿勋教授还根据甲骨文“门”的象形字设计了殷墟博物苑的大门,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欣然题写了苑名。殷墟博物苑主体工程由颇具实力的西安古建筑研究所承建。
施工期间正值七八月的三伏天,热浪烤人。殷墟博物苑建设工地上无遮无挡,连找个树荫稍作逗留都是奢望。工期就是军令状,工程项目总指挥赵永和、杨雪莲盯在工地上,殷墟博物苑的建设者们“拼”字当头,冒着酷暑连日大干苦干。最壮观的时候,殷墟博物苑建设工地上呈现12个建筑队千人会战的场面,车来人往,尘土飞扬。安阳驻军也来参战,1000多名官兵8天时间完成殷墟护坡。汗水的飞洒终于浇灌出骄人的成果,仅用了87天,一座大型仿殷宫殿囿苑——殷墟博物苑在殷商宫殿宗庙遗址上立了起来。
1987年9月10日,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开幕式在殷墟博物苑新落成的“乙二十”大殿内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17位研究殷商历史和甲骨文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为甲骨文展厅剪彩。
万众欢腾庆祝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资料图)
1990年,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三座仿殷建筑和殷墟遗址这个盛名外,没有任何具体的展示内容,游客来了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看不懂。因此流传有一句话:“不来殷墟终生遗憾,来了殷墟遗憾终生。”怎么办?大家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只有一句话,撸起袖子加油干。此后10年间,全苑职工共同努力,顽强拼搏,先后建设了一系列工程项目,丰富了殷墟博物苑的展示内容,改善了殷墟的旅游配套设施。
1991年,我们争取市政资金100万元,修通了安钢大道至殷墟的道路,解决了游客参观的交通问题。1992年至1993年,我们想方设法争取省旅游资金30万元,建设了甲骨文碑林、植物仿周易八卦阵等多处景点,初步解决了游客来殷墟参观的展示问题。1994年至1995年,我们又多方筹措资金80余万元,建设了办公管理用房1000多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办公管理和配套设施问题。
殷墟官殿宗庙遗址大门 郭平 摄
1996年,我们筹划建设妇好墓墓旷复原展示项目。没有图纸,我们自己画;专业不懂,我们向专家咨询;没有资金,我们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过多方支持和努力,我们终于在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之际,完成了妇好墓墓旷复原展示工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参加开展仪式并剪彩。2000年,我们争取了60万元资金,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安阳考古队准备回填的6辆殷商马车遗物集中到殷墟博物苑,建成一座商代车马坑展示厅,使3000多年前的商代马车和道路再现于人们眼前。
2001年,安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举全市之力启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安阳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社会各界踊跃捐款,科学展示模拟复原了殷墟的重要考古遗迹和文化景观,并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对殷墟遗址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扩大了殷墟博物苑的保护与展示范围,使殷墟博物苑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公顷扩大到28公顷。
殷墟博物苑全景 郭平 摄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除了乙二十基址,依据科学成果复原展示为茅茨土阶大殿,对其他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均采用地下封存、地表植物标识的办法展示,完成了凹字形基址,乙七、乙八、丙组基址,出土17000片甲骨文的YH127甲骨窖穴、甲骨碑廊等复原展示和殷墟发掘史展厅陈列。
为了让游客能够看到真正的殷墟出土文物,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东边的洹水岸边建成一座地沉式殷墟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殷墟历年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国宝级珍贵文物500余件,还专程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借来国宝重器——司母戊鼎在此临展,以助声威。一时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殷墟博物馆也成为游客参观殷墟必去的打卡圣地。
殷墟官殿宗庙遗址 陈进义 摄
在殷墟王陵遗址,我们模拟复原了殷墟王陵墓旷、墓道等,对殷墟王陵遗址的十几座大墓采用地下封存、地表植物标识的办法。我们对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重新展示,并盖保护房,使之成为一个展览单元,而对殷墟王陵遗址祭祀坑的骨架则用石膏或树脂复原展示。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常检传对殷墟遗址的展示方式高度评价:殷墟申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申报工作有创新性。殷墟遗址、窖穴、灰坑都在2米的地下,难以展示。我们借鉴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出口的创意并有所创新,采用地下封存、原址抬高复原的方式展示,并用高于地面几厘米的平面和拱形玻璃罩住遗址,这样既解决了通风、进水等问题,又具有可观性。殷墟遗址展示获得文化部2006年文化创新奖。
殷墟妇好墓 马庆祥 摄
通过整治,集中展示殷墟丰富内涵,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为主,占地40.6公顷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展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专家的面前。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郭沬若先生“把殷墟建成灿烂的东方艺术博物馆”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殷墟申遗成功后,免费向公众开放一个月,参观人数达300万人。群众对殷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参观殷墟的人数逐年增多,2018年参观旅游人数达到40万人。殷墟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分别在殷墟建立了人文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阳市20余所学校与殷墟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解读殷商历史,学习甲骨文字,一时成为热潮。2009年11月,以文字为主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落户安阳。
殷墟车马坑 马庆祥 摄
与此同时,殷墟的管理水平迅速提高,荣获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中名列第一,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10月,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如今,广大游客漫步殷墟,在感受“茅茨土阶、四阿重屋”仿殷建筑所营造的殷商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看到殷墟出土的厚重青铜器、神秘的甲骨文、精美的玉器等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品。“只知甲骨文,不知殷墟”的尴尬渐成历史,殷商文化从学者研究的象牙塔里走向了人民大众,殷墟也成为一处考古学家与广大民众互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杜久明 郭震/口述 记者 陈庆红/整理 时间:2019年12月3日 地点:殷墟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