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郑州惠济桥:古老商都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王红 发布时间:2023-05-07 09:48 浏览次数:

惠济桥 通讯员 连敬春 摄

  一座桥,历经千年风雨,承载着一座城的灵魂,见证着一座城千百年来的繁华和沧桑,成为古老商都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古桥承载千年风雨

  在郑州北四环外的惠济桥村,藏着一座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实,惠济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隋唐,延续至宋元,历代多次重修,现存石桥为明代建筑。

  作为隋唐大运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桥,惠济桥既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也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

  公元6世纪~10世纪,隋唐王朝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南北交流,在原有运河、自然河流的基础上,开凿了北起北京(涿郡)、南至杭州(余杭)的大运河。从此,繁华江南和锦绣中原被紧密联结在一起,两地的商贸交流、人员往来日趋繁忙,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大运河郑州段又称通济渠,惠济桥正是建于通济渠之上。而历史上的通济渠也称惠济河,河上修筑石桥,并以水得名,取名“惠济桥”,也寓意惠济行人和乡民。惠济桥是一座由青石雕砌而成的三孔拱桥,东西走向,长40余米,宽约5米,厚重坚实,豫韵质朴。

  漫步古桥之上,可见桥两侧共建有18根石栏杆,每根栏杆顶部皆“蹲”着一只姿态各异的小狮子,或威严,或嬉戏,或滚绣球,惟妙惟肖,十分精美。

  石桥两端,分别建有高约数丈的青砖塔楼,被称之为“风雨楼”,主要是供百姓和游人躲避风雨。

  作为当时水运和陆运的交汇枢纽,惠济桥曾经繁荣一时,商贸非常发达。烟草、药材、丝绸、草编、杂货,应有尽有。据说当年石桥可容三辆马车并排通过。而如今,在那斑驳古旧的桥面上,仍然可见多处车辙,有五六厘米深,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岁月沧桑。

  运河明珠焕发新生机

  古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也是一座文化遗迹。惠济桥曾是荥泽八景之一。

  关于“惠济桥”,清代《荥泽县志》中曾记载:“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并有“地钟人文萃物华”之美誉。

  伫立桥上,凭栏眺望,两岸杨柳依依,枝叶葱茏。遥想当年:桥上马蹄声声,人来人往;桥下船舶如织,往来穿梭;岸边街道上各种酒楼、商铺、驿馆皆是一片繁忙……

  随着世事变迁,岁月流逝,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中国大运河,特别是郑州区域的通济渠逐渐淤废。2013年4月起,经过考古发掘,惠济古桥重现天日,恰如一颗蒙尘的运河明珠,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这座桥,联通古今,是历史变迁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郑州这座城的独家记忆。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惠济桥所在的通济渠郑州段也成为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后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依傍黄河的惠济区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的第一批重点工程,汴河遗址公园是展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以中心位置惠济桥村为核心,以南北向通济渠故道为轴线,通过运河遗址展示、历史场景模拟、运河文化体验、博物展览馆等方式,重点围绕漕运规划、运河仓储、隋唐古都、多元文化交融等文化主题,深入阐释大运河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的车轮滚滚,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权花落郑州,本届花博会选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这也是我国唯一汇聚“黄河文明”“运河文化”“中原历史”的文化核心区域,这将是花博会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初遇”。

  遇见一座桥,认识一座城。不久的将来,这个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将给郑州这片古老土地带来更多新活力。(记者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