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新郑:溱洧河畔古城新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杨丽萍 发布时间:2023-05-16 17:36 浏览次数:

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城,是岁月的沉淀;城,是文明的集聚。在郑州这处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中华上下5000年的璀璨文明。

  沿着郑新快速通道一路往南,就有这样一座“古城”——新郑,除了众所周知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东周车马坑等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头”,这片土地还被现代考古证实其为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都城所在地,颇具规模的古城遗址被考古工作者以郑韩故城相称。

  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市区周围,黄水河(古溱水)和双洎河(古洧水)如两条飘带将其抱于怀中。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先后定都新郑,承八方通衢之便利,融列国文化之繁盛,长达539年(公元前769年—公元前230年),这里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商业都会之一。

  走进新郑,其北入市口屹立着一道土岭,它就是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的郑韩故城古城墙,也是世界上同期古城墙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城墙一般高为10米左右,最高处可达16米,基宽40~60米,周长约20公里。

  这道古城墙把郑韩故城分为两部分,西城为内城,是郑国、韩国的宫城和贵族居住区,考古发掘有北宫、西宫、周庙、大宫遗址;有郑庄公望母台、郑国国君授印台、郑女嫁齐梳妆台;有“凌阴井”地下窖藏;还有郑国的缫丝作坊和韩国宗庙祖碑,这些均为国内稀有、世界罕见。东城为廓城,是郑国和韩国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分布有制骨、制玉、制陶、铸铜、冶铁遗址等。

  在郑韩故城东城墙中段外侧,也就是《诗经·国风》中“出其东门”的地方,新郑修建了一处奇石林立的“郑风苑”公园,行走其中,石刻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内容,让人仿佛穿越至溱水、洧水两河滋养下,那个荡漾着浪漫主义温情的郑国。

  一座古城,一部史诗,一段岁月。

  站在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墙遗址公园、宫城遗址公园、大吴楼手工作坊遗址公园、后端湾综合遗址公园,让历史的云烟从八方悠悠吹来,地面所遗存的城垣巍然耸立,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也让人对民间“四十五里牛角城”的称呼多了几分了然。

  遥想100年前,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新郑彝器”在新郑李家楼郑国国君大墓破土而出,为世人展示了春秋中期郑国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平和审美艺术,也让世人再次看到这座古城星罗棋布的地面文物之下,数不胜数的文化遗珍。

  作为东周时期著名的列国都城之一,郑韩故城的规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东周列国城中都处于十分突出地位,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的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年来,新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力推进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从科学保护、科学展示、科学管理方向,实现郑韩故城的合理保护、合理利用、合理发展。尤其是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与郑风苑景区、溱水河湿地公园连成一体,建成后已成为广大游客、市民出游、健身、修学的好去处。

  雄浑矗立的城墙与缓缓流过的溱洧之水默然相守,勾勒出郑韩故城壮美的轮廓。考古学家们依然在探索着这座古城的秘密,或许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会奉献更多的历史故事,捧出更多的文化珍宝。(记者 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