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作者:申喜山 发布时间:2023-05-23 10:01 浏览次数:

记谷堆寺管理段护渠生涯

  红旗渠总干渠上有一个河口渠管所,管辖七个管理段,分别是渠首管理段、2号闸门管理段、王家庄管理段、谷堆寺管理段、河口管理段、青年洞管理段、盘阳管理段,管理渠道总长32公里。今天讲述的就是飘荡在云雾之间,悬挂在太行峭壁的谷堆寺管理段护渠人的生活写照。

  谷堆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王家庄乡马塔村对面的漳河南山之上,始建于明朝中期的一个古寺院,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谷堆寺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寺庙周围荆棘丛生,沟壑纵横,断崖四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交通极其不便。要到谷堆寺仅有两条道路,要么穿越沟壑断崖,绕行十余公里山路,要么横穿波涛汹涌的漳河激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曾利用这里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多次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游击战。

  1960年,红旗渠“引漳入林”工程全线开工,三万八千人同时汇聚在山西境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引漳入林大会战”,修渠民工没有地方住,只能夜宿山崖、土窑,谷堆寺旧址便成了当时修渠大军的分指挥部。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全线通水,漳河水以23立方/秒的流量从山西流到了林州,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站在1.2米宽的红旗渠岸眺望,向前看不到头,向后望不见尾,抬头是壁立千仞的太行绝壁,俯首是万丈深渊和滔滔漳河,可见地理环境之恶劣。这里曾是红旗渠河口段与王家庄段护渠人员安全巡查及水量交接的地方,两个渠管段的护渠人每天上午12点和下午6点都要到这里碰头,对渠道的引水安全进行交接。两个段的护渠人员长年累月到这里碰头交接,感到路途遥远,便向渠管所领导建议新建谷堆寺管理段方便巡渠工作。因此,1968年依山伴渠建成了谷堆寺管理段,向东四公里与河口段相接,向西四公里与山西王家庄段相接,编制段长一人、护渠人员两人,管护渠道8华里。主要任务是每天巡渠两遍、向上级正常汇报水位流量四次、查看渠道是否安全、闸门是否漏水,每人每年200个工程工日(勾缝10平米为一个工日,干砌防洪岸4立方为一个工日,浆砌石2立方为一个工日),确保管辖渠道无缺石无杂草,每人每月仅有4天休息日。

  生活在这里的护渠人,一切生活用品靠独轮车或手拿肩扛从8公里外的河口村或王家庄村运到驻地。做饭需自己上山砍柴,自己开荒种菜,喝的是经过沉淀的红旗渠渠水,汛期渠水浑浊,虽经沉淀但仍然浑浊只能凑合着饮用。这里不通电,晚上点的是昏暗的煤油灯,一部手摇式电话机是与上级联系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晚上大家坐在一起收听《三国演义》《水浒传》,或者坐在红旗渠岸边数漳河对面拉煤炭车的数量,以解生活中的苦闷。本管理段虽编制三人,但因这里特殊的环境,最多的时候是两个人,一个人在这里值班是经常的事情,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与马塔村的放羊人和他的羊群对话。遇到大雪天气,漫山遍野银装素裹,仿佛置身孤岛,连公路上的车辆三天五日都看不到一个。巡渠中遇到大风天气,必须立即趴到渠岸上,否则将可能被大风刮至悬崖或者冰冷的渠水中。

  每年七八月主汛期是护渠人员最难熬的日子,山里几乎每天都下雨,红旗渠的引水量达到了最高限度。为保证渠道安全,护渠员每天要冒雨对所辖渠道巡查四遍,甚至更多,每隔一小时向上级汇报一次水位流量和安全情况。当遇到电话不通时,就要带上竹竿、手锯、斧子、镰刀等工具,深入电话线经过的地方进行查看,排除故障,如出现断线、倒杆现象,还要徒步近十公里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组织抢修;遇到渠道决口,全体护渠人员除留下值班人员外,必须无条件投入到工程抢修现场,确保渠道按时正常通水。

  红旗渠就是靠这些平凡的护渠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默默守护。据初步统计,战斗在这里的护渠人,平均每天巡渠两遍,按16公里计算,每年巡渠走过的路程约5840公里,53年走了近30万公里。一个普通的护渠人员,工作40年,一生将沿红旗渠渠线走23万公里,相当于徒步绕地球6圈,徒步从哈尔滨到广州35个来回……

  以上就是战斗在红旗渠上护渠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岗位平凡却肩负神圣的使命。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能够发挥她的引水功能,就是靠这一代又一代的普通护渠员的默默守护。

  红旗渠不仅是一条能够灌溉54万亩土地的水利工程,同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通水至今53年过去了,第一批护渠员已年过古稀,但他们对红旗渠的感情胜过自己的生命。

  逝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红旗渠人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无论是趟冰河、涉险滩都将毫不畏惧!(申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