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弥新的关公文化依托世界最高等级关庙——关林开枝散叶,在关公信俗的传承发展中远播海内外,在记录、演绎、转化、创新中激荡着民族精神的澎湃浪涛。
关林大门
关林 重要的关公文化“富矿”
历史与文化,总是在一次次追寻中不断变得清晰。
翻开历史,武圣关羽的故事家喻户晓——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一代英雄关羽壮志未酬,大义归天。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并建庙祭祀,距今已历1800多年。
走进关林,这座关公文化的“富矿”名副其实——
“关林”这一称谓随着历代皇帝对关羽封号的变化而变化:宋之前称“汉寿亭侯冢”;宋代封关羽为“武安英济王”,时称“关王大冢”;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时称“关帝陵”;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加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
价值随着保护与研究不断升华:关林的关公塑像与浮雕,刻画出忠君、义友、守礼、勇武的关公形象;“声灵于烁”“气壮嵩高”“威扬六合”等一大批匾额,勾勒出历朝历代对关公忠义的赞美与褒扬,透露出关公文化与儒家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作为海内外始建年代最早的关庙,也是世界唯一的“林、庙”合祀关公的圣域,关林经过一代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者的努力,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河洛人、客家人聚首地,大运河沿岸、丝绸之路沿线、关圣文化史迹重要遗产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发源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
千秋鉴
信俗 鲜活的关公文化“化石”
一座关林,将关公文化具象为一座座殿宇、一棵棵古柏、一块块匾额。
关公信俗,将关公文化升华为一次次朝圣、一个个传奇、一场场精彩。
从古至今,关公信俗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构筑起中国人心中的武圣形象。从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以来,百姓崇拜关羽忠义精神,纷纷虔诚祭拜,久而久之,对关公的信仰日渐深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均顶礼膜拜,也逐步形成了对关公的每年正月十三春祭、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三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在一次次的盥手、正冠、甩袖、掸尘、顿足的祭拜中,祭祀之旅成为民众感悟武圣关羽“忠、义、仁、勇”精神品格、督促自我践行信义理念的心灵之旅,更让青年一代触摸到关公文化不停跳动的“脉搏”。
伴随着河洛先民的大迁徙,关公信俗如一颗颗种子,在大江南北、大洋彼岸开出关公文化的新花,吸引华夏儿女心聚一处、情系故土。关庙作为关公信俗的重要载体,成为河洛人凝聚同胞亲情、祈求平安富裕的重要场所。在台湾,主祀关公的庙宇众多,与关林乃至更多祖国大陆关庙的交流,密切了两岸人民的关系,成为两岸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推动海峡两岸实现更高标准、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在海外,关庙周围聚集着宗亲会、恳亲会、同乡会,吸引事业有成的华人在一次次祭拜中萌生寻根问祖的渴望,不远万里回到故乡,或访求遗迹,或慷慨助学,或投资项目,不断造福桑梓。
在新的历史阶段,关公信俗推动一次次雅集的成功举办和一场场盛典的华彩绽放。每年举办的“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暨关林朝圣大典”不单是四海宾朋齐聚关林、八方民众同拜关公的盛会,还是沟通海内外同胞亲情,加强华人华裔联谊,开展文化与经贸交流、合作的桥梁,此外更以其庄严肃穆的典礼尤其是献太牢、祭五谷、祈平安等活动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仿古祭祀礼仪,成为文旅融合发展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尤其是以“关公文化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等内容为主题的关公文化论坛,既以关公信俗为切入点梳理关公文化的历史演变,又赋予关公精神新的时代意义,推动道德建设,增强民族认同,持续发掘出关公文化在新时代的更多价值。
精神 永远的关公文化“回音”
关公文化,因为关公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穿越时空的历史“回音”。
关公精神从历史中发源。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关公“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铮铮誓言,唐初虞世南评价关公“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忠、义、仁、勇”成为关公精神的核心。
关公精神寄托着后世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在封建统治者对关公的一次次加封中,关公完成了由人而神、由神而圣的转变。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民间对高尚人格的崇敬和向往下,民间对关公的演绎故事不断丰富。元代关汉卿杂剧《单刀会》中用“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刻画关公的忠肝义胆,直至罗贯中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问世,桃园结义、挂印封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故事得以全面集中呈现,在当代更是直接推动了《三国演义》《青龙偃月刀》等一大批影视剧以传奇故事的形式集中展现关公精神的深刻内涵。
关公精神熔铸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深入探究关公精神中“忠、义、仁、勇、礼、智、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关公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早已熔铸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直接相关,在新的时代闪耀着璀璨的精神之光。
千古英雄气,纵横山海间。丰富多元的关公文化联通古今、泽被后世,凝聚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必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谱写新的不朽篇章!(姜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