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9时,“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一百周年”揭碑仪式在新郑市莲鹤广场举行。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师东坡,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郑州市文物局和新郑市的领导出席了揭幕仪式。
100年前的今天,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青铜礼乐器百余件,引起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并以“新郑彝器”扬名于世。当时正是中国考古学发轫之始,郑公大墓青铜器的出土,使得年轻的中国考古学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研究和传播契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因此得到较大提高。1927年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郑公大墓青铜器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首批镇馆之宝。特别是国宝青铜莲鹤方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匠心技艺和艺术成就,是中国青铜器最为优秀的杰作之一。
郭沫若先生曾赞叹莲鹤方壶是“时代精神之象征”,他评价:“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新与旧,传承与创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莲鹤方壶不仅承载了东周大变革时代下新旧青铜文化交锋的记忆,经历千年岁月,它如今更见证盛世中国的辉煌。尽管时光流转,我们仍然能够与过去相连,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
李家楼郑公大墓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青铜文物是春秋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这些青铜文物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原地区的繁荣和辉煌,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百年来,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揭碑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李家楼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莲鹤方壶是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珍贵文物,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莲鹤方壶一样的文物流散失落。即使到今天,自然损毁、人为破坏仍然是文物安全的最大隐患,我们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切实加强管理,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强化文物科技保护和安全防护能力,守牢文物安全红线、底线和生命线。要更加重视文物研究和阐释。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河南要推进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建设,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在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以后,新郑考古发掘惊喜不断。据新郑市副市长王淑慧介绍,新郑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和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馆藏文物6万余件,境内星罗棋布7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包括郑韩故城等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卧佛寺塔等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5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素有“露天博物馆”之称;尤其是今天大会的“主角”莲鹤方壶,100年前的今天在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惊艳问世,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典范之作,被誉为“国之重宝”。
为进一步推动两周考古学术研究,加强多学科合作,深入开展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与解读工作,以加深对两周时期社会制度、礼制文化、阶层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生活的认识,在中国考古学会的指导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新郑市人民政府、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委员会承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的“新郑莲鹤方壶青铜器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暨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25日至26日将在新郑市举行。